极越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几天,但还在发酵。而且这件事本身也挺值得复盘,作为百度和吉利的亲儿子,极越的失败,让我们再一次反思大厂组团创业是不是好策略。这些不吐不快,下面正式开始。
先说下极越为啥闪崩吧:导火索都说是资方答应的融资款没到位。但本质是:自己不造血,股东不想投。
今年1-11月,极越累计交付量1.4万台。这是什么水平?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榜TOP19月销全部在1万以上。靠前一点的理想月销已经4.8万,就连刚刚入局不久的小米也月销2万。
汽车是一个极致追求规模的生意,规模既能倒逼供应商降价降成本,又能摊销产线的折旧,让车企跑通盈利。
换句话说,没有规模就没有盈利。销量上不去,极越很难跑通盈利。更重要的是,头部车企月销是极越年销好几倍的情况下,极越还有机会吗?前途渺茫,百度、吉利再有钱,也没动力救。
其实比复盘极越失败更有意义的是,看明白极越的教训。
极越闪崩又一次验证了大厂攒局创业不是好战略。回顾互联网、手机到现在的造车战争,跑出来的企业都是把身家压上去一号位亲自领军的团队,大厂攒局大多没有好结果。比如美团打败了腾讯跟团购鼻祖Groupon成立的合资公司。雷军也击败了四处组局的周鸿祎。
看似有资源、能互补的大厂组局创业为啥不容易成?这涉及到第一性原理。
在创业的第一性原理是,有坚定信仰的创始人。这个人是从零到一的那个灵魂,否则,后面加再多的杠杆,不管资本的、技术的、流量的,最后都起不到决定作用。
一是因为,对业务的判断和资源的匹配,需要创始人去推动。很多行业机会的判断,只要创始人才能拍板,很多资源没有创始人的深度参与也推不动,企业形不成合力,做起事来事倍功半。
更重要是,创始人把自己身家压上去,没有退路,斗志会更足。而大厂攒局因为利益平衡,大多会选一个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毕竟不是创业者,斗志和在业务中起到的作用很难匹配的上创业者。
还是极越这件事举例子,造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动辄数百亿的资金投入,更需要上万个零部件的管理,动力、驾驶、乘坐系统的深度磨合,以及深入到毛细协管的渠道销售体系。
造车的高投入、复杂度决定了造车需要资源聚集和话语权的绝对统一,最好是像雷军这样的一把手操刀,毕竟一把手意味着资源的方向,一把手在哪里,资源就在哪里。
但极越,看似是独立运营的主体,实质上却是受控吉利、百度和核心管理团的多方拉扯,所以极越有个“顾问团”的群组,功能是参与公司事务的讨论,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但在企业经营中,这是 CEO 要做的事情。
这么多人介入让极越逐步走向混乱,出现了效率低,战略执行力不高的情况,这些都会反馈到业务上:有个数据是,极越一款新车上市的总体费用预估可以到 4 至 5 亿元,而同期同行费用在 2 亿元左右。
其实,大厂组局打不过创业者也是公平的。毕竟大厂们都有退路,组局不成,大厂还是大厂。但创业者可是压上了自己的身家,对自己负责,一个人没有退路时,才更容易成功。这本就是最公平合理的商业规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