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以家为? 何以家破?

梦里依稀戈兰高地,

仰天长叹叙利亚,

世事翻覆,文明何在?

生来为人,终为草芥。

“以色列,请吞噬我们吧!”在叙利亚南部边境的哈德尔村德鲁兹人聚集会上,一名演讲者喊道。

视频里,他问道:“我们的命运是什么?”众人回答:“以色列”。他接着说,“代表哈德尔全体人民,如果我们必须选择,我们会选择危害较小的。我们希望被并入以色列戈兰,以维护我们的荣誉,这关系到周围的所有国家,村庄,因为哈德尔的命运就是整个地区的命运,我们希望与戈兰人民一起生活在自由和尊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闻此言,仿佛一杯凉水泼在炭火之上,激起滚滚的讽刺。叙利亚这片土地,自古至今战火不息,百姓流离失所,文明摇摇欲坠。如今,竟沦落到连自称“背教者”的德鲁兹人都宁愿跪拜在以色列的门槛上,祈求庇护。

这是多么荒唐的场面,又是怎样的命运使然?

叙利亚政府一边被炸得灰飞烟灭,一边还在自封为“阿拉伯抵抗的灯塔”;而在以军治理下,昔日恐怖分子的地盘成了“文明之地”。

德鲁兹人选择投奔以色列,这似乎是个再自然不过的决定。看看他们的母国叙利亚,内战、腐败、饥荒,简直是人间炼狱。再看看以色列,虽然号称“中东的孤儿”,却发展出了民主、科技和稳定的社会。

德鲁兹人从叙利亚的废墟中抬起头,望向边境线对面井然有序的生活,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渴望:这才是活着的样子啊!

有人说,德鲁兹人是叛徒,卖国求荣。可是谁又有资格指责他们?叙利亚政府对他们是何态度?长期以来,德鲁兹人不仅要忍受战乱和压迫,还得时刻提防被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清算。他们曾是阿萨德政权的支持者,却发现自己的忠诚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贫困与绝望。

如今,他们转而向以色列伸出橄榄枝,实属无奈之举。毕竟,活着比任何虚无缥缈的“大义”都更重要。

以色列对德鲁兹人的回应倒是爽快且务实。边境见面会上,德鲁兹族长们一边哀求加入以色列,一边承诺上交武器,以色列军官则彬彬有礼地说:“可以,但要守规矩。”

这场面意味深长——这是两个文明层次完全不同的社会间的一次对话。德鲁兹人拿的是叙利亚人的剧本,却在以色列这里演绎出了一出“文明求生”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耐人寻味的是德鲁兹人的历史身份。他们的信仰复杂难解,与犹太人和基督徒长期和睦相处,始终被穆斯林主流社会视为异端。

如今,他们放弃叙利亚,选择以色列,这既是一次命运的反转,也是一种对现实的讽刺。叙利亚的战乱、腐败和专制,逼迫自己的子民转投昔日的敌人,这是否可以算作阿萨德政权的一大“成就”?

叙利亚百姓的梦想不过是和平、自由和民主,而这些在阿萨德政权和HTS武装的统治下变得遥不可及。

德鲁兹人看到了以色列所提供的可能性:不必再担心炸弹从天而降,不必再受制于腐败和无能的官僚体系,甚至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愿望,在叙利亚却成了奢侈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讽刺的是,以色列这个曾被阿拉伯国家视为“头号敌人”的国家,却成了德鲁兹人的救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人们的选择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谁能提供和平和稳定,谁就能赢得人心。

这既是对叙利亚的一种控诉,也是对以色列的一种讽刺——当连“敌人”都比“自己人”更靠谱时,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希望?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句:如果自由迁徙真的实现,那些向往和平与民主的叙利亚人会不会排着队涌向以色列的边境?

德鲁兹人的梦或许能成真,但叙利亚百姓的梦呢?恐怕还得在废墟中继续漂泊。现实的残酷和荒诞交织成了一曲令人哀叹的中东挽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叙利亚这片土地,只怕早已干涸成了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