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战塑的绿色密码》一书由浙江科技大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参与撰写,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24年11月正式出版,带给读者关于认识塑料知识、了解塑料问题、应对塑料污染的一系列系统思考。世界艺术与科学院(WAAS)院士、世界可持续发展科学院院长周晋峰应邀为本书作序。现将书序内容整理分享如下,以飨读者。(按/Cherry 审/Tammy编/angel)
微塑料,从在北极冰芯中到在人类血栓中首次被发现,再到国际最新研究发现每升瓶装水中大约含有多达24万个纳米塑料颗粒,每一次关于塑料问题的研究,总是会刷新我们的认知。
由于太过令人震惊,所以每当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减塑捡塑工作组”发布这些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问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而我的回答也往往会让提问者希望破灭,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江河湖海中,塑料已是无处不在了。这对一些天然矿泉水生产企业,显然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挑战,因为塑料问题,正在让我们从“大自然的搬运工”,逐渐变成大自然中“塑料的搬运工”。
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应用,以及随后产生的塑料垃圾,使得微塑料——一种直径只有纳米级和微米级大小的难以降解的塑料颗粒——成为遍布全球的新型污染物和主要污染载体之一。
与常规污染物相比,以微塑料为代表的新污染物,除了危害严重、范围广泛外,还存在风险隐蔽、不易降解、来源广泛、减排替代难度大、涉及领域多等特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痛点与难点。
也许有人说,离开剂量谈危害,是不客观的,虽然微塑料被证实了广泛存在,但对人体危害的情况,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行。这一观点不能说不对,但很明显,他忽略了时间这一维度。随着时间的累积,塑料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带来质的改变。我们不该也不能对此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衣食住行、大事小情,人们都离不开塑料。塑料从一项了不起的科技发明,到成为突出的全球性危机,其中也承载着很多故事。本书中对此有详细讲述,大家可以在相应章节看到。在此,我想重点强调的一点是,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是我们需要投入更多关切的核心。
目前人们对塑料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还处于应对乏力的状态。在本书的撰稿阶段,联合国正为应对塑料危机而频繁召开会议,希望尽快推动“塑料条约”的出台;世界地球日把2024年的主题确定为“全球战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而塑料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两个方面:减少塑料的使用和减少塑料的环境污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减塑、捡塑。
如何“减塑”?又该怎样“捡塑”?
我想可以这样来认识:减塑,涵盖了生产、加工、使用的全过程,包括政府制定政策、科研提供技术、企业低碳转型、绿色消费引导等等,这些举措可以从根本上减缓塑料问题;捡塑,更侧重对已经发生的塑料危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广泛动员群众力量,发起人民战塑行动,从被丢弃在景区、高原、田野、河流等各类生态系统中的塑料垃圾着手,进行垃圾捡拾行动,来清洁我们的地球。
减塑与捡塑,同时又是一个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比如人民战塑行动,虽是以广大公众参与捡塑活动为主,但在这些分散的一个个具体的活动中,可以梳理出形成塑料垃圾的企业产品及品牌情况、不同类型垃圾种类占比、垃圾分布集中区域、参与行动的年龄状况等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形成详实、精准的战塑报告,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了解塑料问题治理的重点,让企业作为塑料制品生产者的环境责任得到更好的延伸,对人类更好应对的塑料危机也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此书所列战塑故事和优秀案例之外,我相信一定还有更多战塑的好方法、好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想这也是本书编撰的一个重要目的——以一得之见,做引玉之砖,育战塑繁花。
毫无疑问,塑料问题将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学术研究,甚至工作开展,都可能息息相关。危机来临的时候,往往也伴随着机遇。翻开这本书,通过早学习、早参与、早研究,去深入了解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挑战的思路,让自己成为“有准备的人”。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一些帮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