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以千万年不变的苍茫,横亘在广袤的陕蒙内陆。2009年12月18日,以兖州煤业鄂尔多斯能化公司成立为标志,兖矿人陕蒙开发全面起势。15回寒来暑往,15载春华秋实,兖矿人在毛乌素沙漠胼手胝足、赓续奋斗,把不毛之地变成高楼林立,把塞外苦寒建成创业乐园。目前的陕蒙基地,千万吨级矿井集群及配套煤化工产业生机勃发,以煤炭产能4300万吨、煤化工产品220万吨的规模当量,高标准实现了“再造一个新兖矿”的初衷。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5年栉风沐雨、高歌前行,在兖矿人情倾毛乌素、深耕塞外大漠的征途中,总有一些砥砺前行的身影值得仰望,总有一些战天斗地的故事值得铭记。
坚硬的稀粥
没有王蒙先生同名小说里的象征意义,也不是加上引号的“坚硬”,坚硬是真的坚硬,稀粥也是真的稀粥——在一次图片展览上,人们不约而同地记住一张照片:一个小伙子惊奇地举起手中的塑料袋,里面是冻成一个冰疙瘩的半袋子小米粥。人们似乎能听到照片画外音:看,这真的是能啃着吃的坚硬的稀粥!
照片中的矿工叫郭飞,是最早的鄂尔多斯公司转龙湾矿井建设者之一,也是当时他所在维修队中最年轻的小伙子。那半袋稀粥是郭飞托人从食堂打来的,不曾想,从食堂到他们主斜井附近的施工地点,短短几分钟的路,稀粥就变成了冰疙瘩。
那是2014年2月初。当时的转龙湾煤矿连续多日风雪肆虐,白天的气温零下25度,夜间的气温在零下30多度。郭飞所在的维修队在队长窦学伦带领下,紧急抢修转龙湾矿唯一的运输线。这条运输线有五条皮带,其中两条铺设在矿井主井外空旷的沙漠上,周围无遮无拦,唯有茫茫雪原。
寒风凛冽,雪落有声。冷,是真的冷。为了御寒,他们中有人脚上套着五双袜子。为了取暖,他们找到一只破油桶改造成炉子,点燃废木头取暖。胸前的冰雪刚刚烤化,背后又冻成了冰铠甲……施工中,他们手指头冻得像小萝卜一般,实在拿不住焊枪了,就跑到火炉边烤烤,等有知觉了,再拿起焊枪。脚冻得麻木了,他们怎么蹦跳也不管用,恨不得把脚伸进炉子里。
那一个冬天,是他们记忆中最冷的日子。
老家的车牌
从孔孟之乡到塞外大漠,千里之遥,往返不易。想家,是每一个初来陕蒙的兖矿人迈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陕蒙内陆本就地广人稀,开发矿井又都位于茫茫大漠的腹地,各矿距离最近的城镇也都在三四十公里以外。矿井建设之初,各种条件不具备,职工下班后除了在宿舍睡觉,也就是偶尔到矿门口附近转悠转悠。
鄂尔多斯公司组织部副部长时海东讲了一个“看见老家的车牌拦车”的小事,让人印象深刻,既觉得新奇,又感慨情理之中。十多年前,文玉煤矿有一名青工,休班时在矿外公路上散步,偶遇一辆挂着“鲁H”车牌的小车。看见老家的车牌,他感觉见到老乡了,一冲动,就上去把车拦了下来,非要请人家吃饭。不曾想,车上几人也是性情中人,竟然真的停下来,与这名青工找地方喝了一顿酒!据说那几人虽然是济宁市地方上的人,却有亲戚在兖矿工作。后来,他们还成了朋友。说起来,也是令人不胜唏嘘的奇事一桩啊!
想家,说到底是牵挂家乡的亲人。想家的感觉,对于离家千里的女职工来讲,体会更为深刻。2015年冬天,石拉乌素煤矿放漏斗装车工孙爱敏初来驻外矿井时,女儿刚上四年级。在原单位时,女儿上学放学全是她接送。突然之间,天各一方,留下的只有无奈的牵挂。千里之外,电话两端,娘俩每每泣不成声……“那时候,条件的严酷、工作的忙碌,都不是问题,唯独对女儿的牵挂让我常常忍不住深夜流泪。”如今,9年过去,她的孩子长大了,矿井发展日新月异,个人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长。眼前的一切,都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明天前进。深夜流泪的日子留在记忆深处,今天的孙爱敏笑靥如花。
他乡成故乡
没有他乡,就没有故乡。而当家人完成了从故乡到他乡的迁徙,一家人实现了一张桌子上吃饭的愿望,他乡也就变成了家乡,家乡则成为未来转身回望时新的故乡。转龙湾煤矿女职工孙纳对此最有体悟。
2015年4月17日,孙纳响应集团公司号召,孤身一人来到转龙湾煤矿,成为兖矿驻外开发大军中的一员。面对未知的世界、期待的生活,初时的孙纳心中充满新奇和兴奋,随之而来的则是漫无边际的孤独感。她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奔驰的汽车从凌晨开到夜晚,从公路开到沙土路,窗外的景色从绿色变成黄色……如果光秃秃的沙漠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傍晚时分沙漠上零星的荒草,则给人彻底的荒凉和孤独感。她说,这种感受任谁跟你描述,都抵不过置身其中的真切。
好在,这样的孤独时光并不太长。2016年10月,她的老公和大伯哥也同时报名来到了转龙湾煤矿。夫妻同在一个单位后,他们分到一间拥有独立卫生间的夫妻房。他们把阳台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厨房,一个简易的家安在了大漠之上。在随后的几年里,她的嫂子、公公、婆婆相继来到转龙湾煤矿。2018年,家里迎来两个可爱的“驻二代”宝宝降生,一家八口人团聚在内蒙古高原,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接下来,在矿上的帮助下,他们一大家子在康巴什区住进了相对更加舒适的公租房。平日里,老人帮着看孩子,晚上一家人一起看看大型音乐喷泉,逛逛超市,或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小吃,生活充满惬意,更充满希望。在城里住腻了,他们就到矿上住几天。而今,矿上的条件越来越好,各种文体娱乐设施不断完善,矿井到处花红柳绿、生机盎然。
从山东到内蒙古,从一个人到八口人,孙纳一家三代人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举家迁徙,实现了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愿望。别再说什么故乡与他乡,也别再感慨什么孤独与悲伤,正如孙纳婆婆所说:“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今,随着陕蒙基地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兖矿人加入驻外开发的行列。敢闯敢试、永不服输的兖矿人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满怀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向着“誓把他乡变故乡”的美好明天阔步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