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昆明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春天。云南军区司令员陈赓正在翠湖公园湖心亭内,听取工作人员汇报近日来剿匪建政、开发边疆的工作进展。
突然,通讯员匆匆赶来,递给他一封中共中央发来的电报,其中只有“陈赓,明日派飞机接你上京”寥寥数语。陈赓自知事关重大,立即交接了手头的工作,于次日中午乘机抵达北京。
一踏进中南海,毛主席微笑着对他说:“陈赓同志,叫你匆匆来京,是因为胡志明主席点了你的将,我和老总、恩来等人商量后,决定派你作为中共方面的代表,率领一支军政顾问团去越南,帮助越南人民将法国侵略者赶出去……”
初入越南,陈赓首先认真考察了一下法军的战斗力,根据情报显示,在距离法军重兵把守的高平15公里远的南山地区有越方的一处兵工厂,法军曾三次派出千余兵力,在飞机重炮的配合下对其展开猛攻,都无果而终。
陈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法帝力量之弱,由此可见。因此我觉高平的攻占是更有信心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东溪战役中,越南军队的战斗力却让他大跌眼镜。
东溪战役,越南人民军以7000人的巨大优势,用了三天两夜居然只歼灭敌军200多人,己方却付出了500多人的伤亡。
正当越军上下为取胜而欢欣鼓舞时,陈赓大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越军存在的问题。
越南军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令其战斗力如此羸弱?陈赓将军又是如何帮助越军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的?
一、陈赓奉命奔赴越南
1950年初,中国大陆全境已悉数得以解放,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兵东南沿海,准备好了攻台事宜。
(周恩来和胡志明)
而此时的越南人民却仍然在胡志明及越共的领导下与盘踞在国内的法军进行激烈战斗,为了寻求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胡志明秘密来到北京。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热情地接待了他,待对方表明来意后,周恩来立即致电此时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毛主席指示周恩来,让他乘专机陪同胡志明一起到莫斯科。
此时的莫斯科依旧冷风刺骨,斯大林和毛泽东与刚刚赶到的胡志明进行了紧急会晤。期间,胡志明直截了当地请求苏联方面向越南提供10个步兵师和1个高炮团的设备。
斯大林当即表示胡志明及越南方面提出的要求并不高,如果中苏两国分工,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然而,斯大林也表明了自己的难处,那就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国家的挑唆下存在动摇的迹象,他对此感到深深地担忧,所以必须予以防范,这样一来苏联方面暂时没有那么多武器装备提供给越南。
(毛泽东和斯大林)
因此,斯大林想到一个折中之策,先由中国向越南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于中国没有的装备,中方可以先将之前苏联援助中国的装备提供给越方,等后续东欧问题解决后,苏联方面再偿还中国。
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表示,越南方面需要武装10个师以抗击法国殖民者,首先应该在越南北部地区装备其中6个师,越南方面可以立即派出军队到中国境内领取武器。
此外,毛泽东还允诺胡志明,中国广西未来可以作为越南方面的战略大后方。
中国领导人之所以会在中国局势刚刚稳定,经济尚未恢复的艰难处境下做出援助越南的决定,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越南是中国的西南邻邦,一旦被美国盟友法国占领,那对中国来说将十分不利。
(毛泽东与胡志明)
其次,越共领导人胡志明曾一直在中国境内指挥越南进步青年同国内的反动政权及外国侵略者作斗争,在此期间与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2月17日,毛泽东结束了此次访苏之旅,与周恩来、胡志明一同乘火车从莫斯科返回北京。途中,胡志明表示希望中方派出军事顾问帮助越南军民抗击法国殖民者。
期间,胡志明指名要求中方派陈赓将军前往越南指挥战斗,这让毛泽东很是为难,因为此时中国西南边境匪患猖獗,陈赓正奉命率军驻守西南边陲。
所以毛泽东委婉拒绝了胡志明的这一请求。
随后,胡志明先行回到越南,不久之后中方代表抵达河内。双方商议后达成共识:为了使日后中方援助越南的工作进展更加顺利,首先应在中越边境地区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这样就可以打通两国之间的交通线,创造一个有力支援的局面。
1950年4月17日,经中共中央的再三斟酌,最终确定了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
(胡志明在中国)
在军事顾问团出发前,毛泽东召见了团长韦国清,嘱咐他中方只是为越南方面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万万不可越俎代庖,替对方做任何军事决定,更不能越过越南领导人直接对其军队发号施令。
一直以来,韦国清就是带病工作,这时候临危受命奔赴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协助越方作战,对他的身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考虑到韦国清身体有恙,加上胡志明再三提出请求,毛主席决定再派一位经验丰富的中方将领前去担当重任。
但是派哪位将军去,毛主席有些犯难,这时候他的老搭档朱德元帅建议说可以派林总去,首先其军事素养高,其次资历也够,能压得住场面。
然而毛主席却不同意,原因是林总遇事不肯低头不肯妥协,尤其是他认为对的事情,谁也说服不了他。
最后可能会变成不是林总给越南方面担任军事顾问,而成了胡志明给等人给他当顾问了。
(胡志明访问中国)
考虑到之前胡志明曾多次点名要求中方派陈赓前往,毛主席便将正在云南剿匪建政、保卫边防的陈赓将军紧急去越南领导军事顾问团。
胡志明之所以如此信任陈赓,是因为两人其实是老相识了,早在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陈赓和胡志明就曾在广州并肩战斗过,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随后的革命历程中,陈赓将军在国内领导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及解放战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胡志明非常欣赏他的军事才华,曾直言不讳地跟毛主席提出:“这是第一场大战役,希望你们准许陈赓同志前往越南。”
临行前毛主席嘱咐陈赓,此行的目的是帮助越南方面打几个大胜仗,打开一个相当的局面。
二、牛刀小试的东溪战役
7月7日,陈赓一行人由昆明奔赴越南。
在前往越南的途中,为了掌握法越双方最新情况,陈赓将军一直在做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日后制定详尽的作战计划做准备。
(陈赓)
进入越南境内后,陈赓每次遇到越南人民军各级指战员就会停下来与他们交流,目的是了解越南军队的各方面情况,其中他最为关注的就是官兵们的思想状况。
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谈,陈赓发现越军中有很多中高级指挥员思想及认识存在明显的偏差,必须予以纠正。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其中有很多人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攻城略地而不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在作战过程中也从不花心思根据战局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也不思考如何在战斗中取得主动权。
陈赓认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作战思想不扭转,即使有再多的中方援助都很难取得边界作战的胜利,也很难打好别的战役,夺取抗法战争的胜利亦是水中望月。
经过详细的分析和思考,充分考虑目前的越北形势,陈赓制定了较为可行的作战方针,应先利用灵活战术歼灭敌军部分机动部队,趁机拔除敌军的孤立据点,以提振士气、积累经验,逐渐掌握战场主动权后,再发动大规模战役,有效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越南军队)
对于围攻高平的战斗,陈赓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先应先攻取外围孤立据点,如果有敌军前来增援则设法将援军歼灭于野外,以此造成攻取高平的有利条件,随后再发动对高平的战役。
7月27日,经过整整20天的舟车劳顿,陈赓一行人抵达越共中央驻地,早已得到消息的胡志明等越共领导人纷纷赶到山口迎接,多年未见的两位亲密战友紧紧拥抱在一起。
一直以来中国军队都有“首战必胜”的传统。在与韦国清等中方顾问团成员仔细分析敌我形势后,陈赓做出判断,目前法军在越南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增兵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
而越南人民军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从分散的游击战向更加集中的运动战转变,由消耗战向歼灭战转变,这其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取得第一场战斗胜利显得尤为关键。
边界战役该由哪里发起呢?当时很多越军将领提出应该先打敌人重兵防守的高平,以提振士气,但是陈赓等人表示反对。
原因很简单,敌人盘踞高平已久,在其周围构筑了十分完备的防御工事,而且高平四面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加上法军对此早有准备,刚刚增兵。
(陈赓在越南)
以越军目前的作战能力来说,很难一举攻克高平,即使全力以赴拼死拿下也必将付出惨烈的伤亡。
因此,第一仗不应该打高平,而是将目标转向敌军守备薄弱的东溪,这样可以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攻克东溪后,整个越北战局就更加清晰明朗了,战局也就活了,然后再顺势拿下高平。
刚开始,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并不同意陈赓的看法,坚决认为应该先打高平,最终中方顾问团晓之利害后,越方采纳了陈赓的建议。
8月22日,陈赓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在中方顾问团帮助下拟定的边界作战计划:首先攻击敌军守备薄弱的东溪,然后围点打援歼灭由七溪出兵增援的敌军,再寻机攻取七溪,最终发动进攻高平的战斗。
9月上旬,胡志明亲赴越军前线指挥部,对于陈赓等人制定的作战计划,他大加赞赏,同时表示“此次战役,只能打胜,不能打败”。
此时守备东溪的法军共有300人左右,五年以来,敌人不断加强防御工事,所以此地虽守军不多但是守备工事却十分强固。
(扛着中方援助武器的越南士兵)
16日拂晓,越南人民军向驻守在东溪的法军发动进攻,越军共有七千人参加战斗,而敌军兵力只有三百人左右,可以说兵力相差悬殊,越军明显占据优势。
与此同时,越军第308师陈兵于东溪与七溪之间的隐蔽地带,随时准备伏击前来增援东溪的敌军,第428独立营则负责阻击由谅山一的增援之敌。
为了掌握高平守备敌军的动态,越军方面派出一小股地方部队对其展开频繁袭扰。
战斗打响后,我方负责指导各团、营地顾问,纷纷赶赴前线指挥。各支部队按照先前制定的作战计划,迅速形成了对东溪的包围态势。
首先由炮兵部队展开攻击,以强大的炮火压制敌军的火力,以掩护爆破队对外围工事实施爆破。
不久之后,东溪部分外围据点被越军攻克,但是对敌军核心工事的进攻却进行得极为缓慢,多次进攻均被敌人击退。
7000人对300人的战斗却进行得如此艰难,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似乎并不多见,一向性格温和的陈赓将军甚为恼火。
(越南士兵)
经过一番调查后,他发现越军又犯了强调了很多遍的老毛病:炮兵部队首先展开炮火攻击后,原本应该迅速展开进攻的步兵却迟迟未跟上,造成了进攻的间断。
心急如焚的陈赓立即要求越军前线指挥部,督促各作战部队按计划马上发动进攻,直到当晚九点,所有部队才全部投入战斗。
战至次日凌晨,东溪仍未拿下,一场原本越军明显占据优势的战斗,最终变成了一场持久的鏖战。
这时候,法军开始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展开猛烈反击,部分已经攻克的阵地又相继落入敌手。
三、整个边界战役的胜利
当时越军的团、营指挥部距离战场及自己的连队很远,所以指挥员根本不可能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和敌我战斗情况,有很多攻击部队在遇到敌人的反击之后,未经允许就擅自撤离阵地。
虽然前线指挥部再三命令部队继续进攻,但是由于命令不能及时送达,导致指挥与作战完全脱节,进攻极其艰难。
就在此时,前线得到可靠情报,负责驻守七溪的敌军勒巴热部两千余人已经出兵准备增援东溪。
(越南境内的法军坦克)
武元甲致电陈赓:“根据情报显示,来自七溪的法军很快就会抵达东溪,到时候两股敌军合兵一处,力量将增强不少,而我方部队则已连续数日作战,战士们相当疲惫,看来不太可能一鼓作气全歼敌军,是否应该考虑将部队撤下进行短暂休整?”
陈赓一听越军总司令居然在战斗关键时刻产生了撤退的想法,十分生气,他言辞激烈地回答:“还打不打?再这样,我就要卷起铺盖走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指挥部动摇,就要葬送战役胜利的大好时机!”
陈赓和韦国清立即赶到前线指挥部,与武元甲等越军高级将领分析此前攻击东溪核心工事受阻的原因,根据战场形势,提出了更为贴合实际的作战部署。
17日傍晚时分,越军部队再次向东溪敌军阵地发动进攻,但是指挥还像之前那样没有组织,也不能及时传达到前线阵地,每支部队各自为战,协同作战能力严重不足,很多部队还是不按规定时间行事。
战斗进展依旧缓慢,所有部队只向一面进攻,敌军只需要将全部火力集中在一处,便可形成有效抵抗,战至当天半夜,进攻仍然没有成效。
这个时候,有些部队开始丧失信心,准备再次从战场上撤退下来。
(韦国清与胡志明)
在此关乎此次战斗成败及整个边界战局的关键时刻,陈赓立即面见胡志明,要求他们严令各参战部队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咬牙坚持下去。
越是在这样战斗相持、部队伤亡较大的情况下,最终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并最终取胜,越有利于鼓舞士气,有助于部队树立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与此同时,陈赓再次调整作战部署,将左右参战部队分为四路,分别由东西南北四面同时展开进攻,并以北面和南面的进攻为主。
调整部署后,越军再次向东溪发动进攻,最终艰难地突破了敌军核心阵地,胜利的天平逐渐向越方倾斜。
战至18日黄昏,法军270人被全部歼灭,由于敌人在此苦心经营多年,所以不但在周围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而且还在其中储藏了大量的军事物资。
这场“大胜”让许久未尝到胜利滋味的越军士兵大喜过望,东溪战役一结束,陈赓就向武元甲提出建议:立即整顿军队,仔细分析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
(陈赓与胡志明在越南)
另外,还应该“论功行赏”,对作战勇猛的官兵提出表扬,并提拔任用,这样才能使干部队伍更加充实。
与此同时,陈赓还指出必须在日常工作中,设法加强战斗作风和纪律教育,不但要总结作战经验,还应该将这些经验传达下去,让所有官兵消化吸收,运用到后续的战斗中。
胡志明等人觉得陈赓说得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在全军上下树立战斗榜样,并派干部到未参加东溪战斗的第308师介绍这次战役的详细经过。
这些宝贵的战斗经验让全师官兵深受启发,尤其是一些刚上战场、战斗经验不足的年轻干部,进一步认识到了增强队伍凝聚力、培养战斗作风、加强战场纪律的重要性,这些为接下来的战斗取得胜利定下了基调。
东溪战斗结束后,胡志明询问陈赓关于此次战役的看法。陈赓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一仗虽然全歼了法军守敌,取得了一场大胜,但是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胜利,其中暴露出不少部队存在的问题。
(武元甲)
陈赓略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败仗,战前根据情报估计守敌有800多人,但实际只有200多,而我方士兵有7000多,经过三天两夜的苦战才艰难取胜,中间甚至出现了战斗被迫停止、部队撤离阵地的情况,以伤亡500多的惨痛代价换回了歼敌200多、逃跑20多的战绩,这能说是一场胜仗吗?”
陈赓还指出了越军的几大问题。
其一是虽然战士们作战很勇敢,但是干部的指挥能力太差,尤其是营级以上干部,严重缺乏战斗经验,而且指挥所设立的距离战场太远,命令不能及时传达。
其二是一心只想打大仗,攻打大城市,而却不能根据战场形势制定相应的战术,改变作战策略。
其三是部队行动迟缓,每次遇到挫败或进攻受阻,部队就会产生撤退的念头,严重影响士气,战士们缺乏一鼓作气、破釜沉舟的勇气。
根据原先制定的作战方案,攻打东溪时,如果驻守七溪的法军出兵救援,那就设伏歼灭,一旦对方固守七溪则在完成对东溪的战斗后直接进攻七溪。
(盘踞在越南境内的法军)
但此时敌军已经向七溪增派了4个营的兵力,根据越军在东溪战役中的表现来看,陈赓觉得围歼七溪守敌有些困难,所以建议胡志明取消对七溪的进攻。
然而,自此后的几天时间内,法军一直固守七溪不出兵,负责设伏的第308师官兵就静静地匍匐在东溪与七溪之间的公路旁。
此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越军官兵怨声载道,不满情绪在队伍中漫延开来,很多官兵觉得不应该先打东溪,应该直接攻取高平。
9月30日,盘踞在七溪的勒热巴兵团终于有了动静,企图重占东溪,越军第209团立即以激烈火力阻击。
然而此时负责埋伏的第308师却有一半人不在阵地,这让陈赓十分恼火。原来,在原地静静等待了十天后,部队的粮食吃光了,所以师长抽调其中一半人马去中越边境背粮食去了。
心急如焚的陈赓立即致电我方驻第308师顾问王砚泉,要求他迅速带领部队返回。
王砚泉立即带领部队快马加鞭返回埋伏地点。
(法国伞兵部队)
在随后的战斗中,由于陈赓等中国顾问的出色指挥,越军一鼓作气,接连歼灭法军勒巴热、萨克东集团,法军在中越边境上的防线完全奔溃。
在陈赓等人恰当战术的帮助下,越军取得整个边界战役的胜利,这是越军战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取得了毙俘敌7000多人的巨大战果。
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到来不仅为越军带来了几场战斗的胜利,还给他们提供了提振士气、训练军队的宝贵经验,在随后的抗法战争中,越军越战越勇,最终于1954年将法国侵略者赶出了越南。
然而,在1954年的奠边府战斗中,越南虽最终取胜,并被媒体吹捧为“煊赫五洲,震动地球”,但其实付出了伤亡13000多人的惨痛代价。
巨大的伤亡让胜利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越方只知照搬照抄中国经验,而不知道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战前部署不够细致、指挥混乱(这些都是越军的老毛病),只会让士兵一味冲锋,结果都成了炮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