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述人:春节申遗工作组顾问、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巴莫曲布嫫

春节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传统佳节。小时候对于“过年”的记忆,就是妈妈一定会给全家备上新衣,家里也会提前购置年货、贴门神、挂对联、张灯结彩。年三十晚上,全家一起“熬夜”辞旧迎新,磕头拿红包。接着,就是跟随父母去给长辈们拜年,一路上父亲的步伐很快,我总是一路小跑也跟不上……

但是加入春节申遗工作组之后,我才发现,“如何讲好春节故事”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容易。可能是因为自小就对“年味儿”太熟悉,反倒失去了“文化敏感性”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遗产项目申报要“假设无知”,也就是说,要向并不了解春节的受众(尤其是国际社会)传递最基本的讯息。如何讲好春节故事无疑是一种挑战。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牵头成立了由社区代表、专家和专业机构等组成的工作组,启动春节非遗申报准备工作,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组织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中国民俗学会于201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咨询机构,也曾作为代表性群体全程参与过“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工作组聘请了学会多位从事春节研究和非遗保护研究的民俗学者参与春节申遗的论证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一同协助工作组稳步推进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我作为学会顾问也在所不辞,深感荣光但责任重大。

然而,这次春节申遗与以往都有所不同。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针对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六章“在国家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为此,2023年1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更新了“代表作名录”申报表,其中针对列入标准R.2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各缔约国参照操作指南第六章,承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在表项2中设立了7个优先行动领域,为加强各申报缔约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的方法,即以社区的视野和观照为基础,提交解释性文字说明和支持性音像材料,确保遗产项目的保护和申报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工作组迅速采取行动,大范围、多方式搜集相关信息、数据和实例,最终赢得时间,按时提交了内涵丰富、叙事生动、场景鲜活的视像材料,以完整有力的支持性证据链传达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声音”,充分说明把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以下6个可持续发展行动领域将作出来自中国的贡献:(1)粮食安全;(2)优质教育;(3)性别平等;(4)包容性经济发展;(5)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气候变化);(6)和平与社会凝聚力。

这里,先跟大家分享政府间委员会在其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定,尤其是针对春节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形成的如下评审意见——该遗产项目从多方面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因其与粮食生产、加工和储存相关,从而有助于粮食安全;作为一种正规教育资源,从而有助于优质教育;其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提供了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工作的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该遗产项目还促进了和谐、融合、信任、包容、社会凝聚力与和平。此外,还通过提高认识行动增强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还有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次春节申遗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在其2024年工作报告中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整体申报材料推荐为本年度“申报范例”。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代表作名录时,其申报材料也被政府间委员会认定为申报范例。

此次春节申遗,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我们在现场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年”的文化影响力,每一位成员都沉浸在常会主席落槌“通过”时的欣喜,真切感受到各缔约国代表和观察员对春节的喜爱和赞赏所带来的“文化震撼”。

现场还有一个小细节。政府代表团专门准备了红包形式的推介材料——“福卡”,当相关缔约国代表和观察员排着长队前来祝贺之际,得到的回馈是“满满的祝福”。

全程参与春节申遗工作,我个人也有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讲好人类故事。截至目前,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保护实践已有788项,涉及150个国家。其中,与年节实践相关的遗产项目共计27项。而春节无疑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但事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界定的“社会实践、仪式、节日活动”,同时也构成“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

最后,还有一点,我希望关心非遗保护的读者都能知悉并相互传递: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需要注意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世界遗产名录》所使用的“世界”二字不能用于限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政府间委员会一再强调,“世界非遗”“世界级非遗”“世界人类非遗”都是不当用词,需要规避,并严肃对待。这也是我们从“人类性”的高度去理解春节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所在。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整理)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