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前面是依真起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先是一念不觉而生三细,然后继续就是六粗。佛接着说: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译文」:“就在这样相对的境界中,互相扰乱,如目瞪睛空,因劳而发狂花,劳久而产生的尘相,自相浑浊,由此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是同,世界是异,这当中无同无异的众生,是真正的有为法。”

「解读」:如是是指前面的境界相,也就是三细之中的现相。因为一念不觉,无明妄动,而生起三细相,即业相、转相、现相。

现相之后,妄心又缘三细中的这个现相境界,而生起六种粗相,也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

六粗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

第一是“智相”:为俱生法执,就是执著境相为实有,转生劳虑,故曰「生劳」。所以《起信论》里说:“依于境界,分别爱与不爱是也。”

前面三细中的转相(第八识见分),也是缘这个境界相。这里说的第一种智相,也是缘这个境界相。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前面的转相缘此境界相,其实是属于第八识见分,是精明之体,犹如明镜现物,是不起分别的。

而这里的智相缘此境界相,其实是不明白唯心所现,执着于境界实有,从而分别取舍,所以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是“相续相”:为分别法执,即是依于智相,相续不断,产生苦和乐两种感觉。故《起信论》里说:“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也就是这里说的「劳久」。

第三是“执取相”:属我执俱生,就是因为心生染著,生执取之想。故《起信论》里说:“心起著故”。也就是这里讲的「发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