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一本著作,十个人读,会有十个不同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巨著,“诸葛亮斩马谡”这一情节令人感慨万千。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依法将其斩首,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斩就斩了,为何还要挥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看原著中对街亭之战的描述:“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街亭之重要,乃蜀军北伐之关键咽喉。马谡领命守街亭之时,诸葛亮是寄予厚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马谡,并非毫无缘由。马谡这个人,自幼熟读兵法,常与诸葛亮谈论军事谋略,颇有自己的见解(纸上谈兵),这使得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可造之材,有能力担当守街亭这个重任,然而诸葛亮忽略了马谡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马谡狂妄自大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这是马谡的作战理念。他舍弃了当道扎寨的稳妥之策,执意屯兵山上,妄图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来取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不好听就是自以为是。结果,被张郃截断水源,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亭一失,蜀军顿时就陷入了被动,北伐大业遭受重创。诸葛亮不得不下令撤军,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之前的战略布局功亏一篑。这个时候,按照军法,马谡当斩,不杀不足以稳定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诸葛亮为何挥泪?

其一,痛失良才之泪,尽管马谡犯下大错,但他的才华和潜力诸葛亮是深知的。在平日的交流中,马谡展现出的智谋和对兵法的理解,让诸葛亮看到了他未来成为一代将才的可能。很多人认为,因一时之误,就要将这颗苗子斩断,诸葛亮心中怎能不痛?原著中所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不管是真话还是假话诸葛亮对马谡多少还是有些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自责悔恨之泪。诸葛亮反思自己,是否错用了马谡,是否没有给予他足够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作为主帅,他对此次用人失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悔不听先主之言。”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今看来,先主的遗言竟一语成谶。诸葛亮悔恨自己未能听从先主的告诫,导致了如此惨重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局势无奈之泪,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街亭失守,北伐受阻,局势变得极为不利。诸葛亮深知此次失败对蜀汉政权的影响巨大,而斩马谡只是为了正军纪、安军心。实际上他心中也明白,斩了马谡,未必就能挽回局势,未来的道路将更加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四,情谊难舍之泪。长期以来,马谡与诸葛亮相处密切,不仅是上下级,更有一份深厚的情谊。如今要亲手将其送上断头台,那份内心的挣扎与不舍,化作了眼中的泪水。虽有将功赎罪一词,但这个时候军心军纪更为重要。“武士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这哭声中,饱含着诸葛亮复杂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来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泪水不仅仅是为马谡而流,更多的是为蜀汉的前途、为自己的失误、为无奈的局势而流。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公正严明、爱才惜才、自责反思以及对蜀汉大业的忧心忡忡。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雄人物在面对艰难抉择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对此,大家有何感想!

(图片取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