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类对地球内部奥秘的探索一直充满好奇。与探索宇宙相比,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如地心温度、化学成分和电磁活动可能更具挑战性。
近期,《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月球形成撞击体是地球基底地幔异常的根源》的文章,揭示了埋藏地球深处的巨大外星异物的奥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发现,当波及非洲和太平洋地下时,这些波的传播速度显著减慢。
科学家们对此异常现象充满了好奇,通过对九千多次地震波数据的分析,勾勒出了一幅大型横波减速区的图景。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结构的高度超过了一千公里,是珠穆朗玛峰的逾百倍,而宽度则超过三千公里如同数个城市之大,由密度极高的岩石构成,并显著阻碍了岩浆流动,甚至影响地球磁场。
地幔深处的这两块巨型“硬块”显然不是通过地球自然演化形成的,那它们又来自哪里呢?
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空间探索学院的研究人员假设,这些巨大的异物可能是来源于另一颗行星,通过剧烈碰撞,被"镶嵌"入地核的。
如此庞大的异构体嵌入过程中,需要多大的天体和能量才能实现?
在大约45亿年前,太阳系中存在一颗类似火星大小的行星,名为忒伊亚。当时,太阳系的行星正经历频繁的撞击。由于这种演化的影响,忒伊亚偏离拉格朗日点进入与地球相撞的轨道,最终产生一场毁灭性碰撞,而这次碰撞也是月球诞生的起因。
忒伊亚与地球的碰撞异常激烈,温度高到足以将部分岩石气化。碰撞导致一些碎片被抛射入太空形成了月球,另一些则随着地球的岩浆一起下沉进入了地幔层。地球因此被“撞歪”,与地轴形成了23°26′的夹角,这也创造了极昼极夜现象。
科学家通过上百次的计算机模拟发现,这两块在地幔中的物质区域密度比周围高2.0%至3.5%,但仍低于地球核心密度。因此,这些原始行星残骸没有与地心完全融合,而是以“地球肿瘤”的状态存在于非洲和太平洋地幔深处。
研究月球岩石的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地球岩石中的成分。阿波罗14号任务带回的月球岩石含有类似于地球的锆石矿物质,表明这些物质可能是在地球历史早期的撞击事件中被抛射到月球上的。
现今,探月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家们期望宇航员能从月球带回更多证据,解开地幔异物和月球形成的谜团,揭示这一对地球与月球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图像。这一研究不仅将解答有关月球形成的疑问,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及太阳系早期的动态环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