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张扬暄

/ 王帅


对于「卷」在学业和实习里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周末的自由时光含金量无需多言。而将有限的时间利用到极致,也是他们给自己最好的回馈——当雪季到来,滑雪成了大学生们远离城市和校园,放松心情的最佳选择之一。

但价格高昂的雪票、遥远的路途,又让囊中羞涩的男大女大们望而却步。

不过,我们注意到,今年入冬以来,各大高校滑雪协会纷纷推出了周末低价滑雪活动,帮助大学生们迈开「上雪瘾」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滑雪,主打一个「性价比」

大学生周末低价滑雪,价格到底有多低?

480元——包两天雪票,还有两晚住宿、往返交通、教学及保险等一众配套花销。就这么说,除了需要自备或者租赁雪具,其余一切都全部打点好了。

这个价格什么概念?

不妨对比一下市场价:同样不含雪具,太舞滑雪小镇在大众点评上售卖的周末单日门票就得399元——没有了大学的「庇佑」,单是两天的雪票就要将近800元,这还不算各种周边成本。

可见,面向大学在校生的「打包式」滑雪,优惠力度甚至已经超过了被学子们奉为「最伟大发明」的海底捞69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发布的周末低价滑雪活动信息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各大雪场的熟客,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小雨在看到学校发布的低价滑雪活动时,第一反应就是「如果有任何一丝犹豫,都对不起这价格。」

这是一种「被霸总安排」的幸福感。

检索不同学校的雪协动态,我们发现坐落于环京旅游线上的太舞滑雪小镇和金山岭银河滑雪场,成为了京津冀高校组织周末滑雪的最爱。而活动信息大同小异:只需450-580元,滑、教、住、行一站式解决。

这种高度整合各类资源的「打包式」滑雪,兼具特种兵的效率和定制团的便利,分分钟戳到了没钱没闲的大学生心趴上。

除了「低价」这个首要吸引力,时间和地点也都是驱使大学生买单的连锁buff。

整块的周末时间,很好地平衡了尝试一项新的体育运动的新鲜感和参与度——既能对滑雪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和感知,在此基础上玩个痛快;又能保持住劲头,不至于一把就「玩伤了」。

这对于如今三分钟热度的大学生而言,简直不要太贴心。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上雪,部分高校还推出了附加值满满的「滑雪+」模式。

比如「滑雪+兑奖」。只要参与雪协的滑雪活动,就可以获取由大学生滑雪联盟制作和发行的ANICLELO奖券,用于兑换滑雪装备及优惠雪票;还有白天运动、晚上畅饮的「滑雪+party」,万物皆可social,无论e人还是i人,多元化的社交场景总能满足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CUC SKI

不得不感叹,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打包式」滑雪,把大学生的小小心理轻松拿捏。

但从产业的视角出发,问题油然而生:雪场运营成本动辄每年千万级,利润却只能从季节限制性极强的「百日经济」中获取。而流通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低价滑雪活动,无疑是在雪场的收入端怒砍了亿点点。

这样的尝试能长久吗?

至少目前来看,这场牵扯众多利益方的让利大作战,大家都有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利大作战?其实是共赢

其实早在2010年,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北京高校滑雪联盟就开始面向在校师生推出低价滑雪活动,并在雪季基本保持了「周更」的频率。只是当时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为以京郊雪场为目的地的「一天往返式」。

十四年过去,针对大学生的低价滑雪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参与组织的高校序列反而不断壮大。有的学校甚至还拉到了诸如Salomon、Atomic等冰雪运动大牌的赞助,加之配套的交通、餐饮、住宿和活动,合作矩阵愈发庞杂。

这些无一不在证明这种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北大滑雪队合作矩阵 图源:PKUSKI、SKITHU

雪场增收无非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资源重塑,提高雪场在非雪季的利用率,将其打造成四季皆宜的休闲目的地;二就是在雪季增加尽可能多的客流量,并提高从「新客」到「发烧友」的转化率。

面向大学生的「打包式」滑雪自然是雪季营销的正面案例。正所谓高端的操作往往只用最朴素的手法——对目标群体而言,低廉透明的价格机制就是最无敌的竞争力。

至于雪场为什么愿意用超低价来聚拢大学生,原因也不复杂。正如某高校的滑雪协会负责人所说:「滑雪是一项年轻的运动,雪场需要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何止滑雪?对任何一个项目而言,吸纳和培养更多年轻人都是活下去的底层逻辑。

经过询问不同学校的雪协成员,我们也得知,为了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许多雪场和滑雪品牌会主动提供补贴及赞助——大学生一茬又一茬地到来,雪场得到了更多宣传和曝光,而「住滑一体」的捆绑销售也拉动了周边配套消费的增长。

这样看来,虽然滑雪在供给端让渡了一定的利益,但精准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服务,不仅获得了大量免费「野生代言人」,更提前锁定了未来的消费主力军。

学生用实惠的价格获得服务,雪场通过薄利多销的策略培育客户,品牌则收获稳定的曝光机会,多方共赢的局面,自然让「打包式」滑雪形成良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效应,正在影响消费市场走向

如果说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中国冰雪市场的熊熊大火,那么从冬奥开始,在中国几大都市遍地开花的顶级冰雪赛事,以及即将开幕的哈尔滨亚冬会,就在中国接力传递着冰雪魅力的火炬。

冰雪运动的热情也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不仅雪场优惠不断,城市商圈里室内冰雪场馆的建设,也让「雪瘾患者」实现了全年上雪的愿望。

据《2023-2024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23-24的雪季周期里,国内雪场的上雪人次已经超过了2300万,同比去年涨幅16.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滑雪场数量及滑雪人数统计

但在冰雪运动全链进步的另一面,国内滑雪市场以「体验式」为主导、渗透率不高、用户粘性低的现状也亟待改善。

加之,滑雪运动从运动本身到周边开销等一系列难以避免的高消费,似乎注定没法和「亲民」沾边。对于广大中国消费者而言,滑雪仍是一个社交属性大于运动属性的存在。

尤其是考虑到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想要跻身「大众运动」之列,滑雪依旧任重道远。

当然,任何运动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先「以量取胜」,才有机会博取「质的飞跃」。各大高校逆流而上,通过「打包式」滑雪开辟出的群众路线新实践,对于中国冰雪的南展西扩东进,作用或许比想象中更为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硬座直达拉萨」到「五天爬五岳」再到「郑州夜骑开封」,在「青春没有售价」的号召下,精力过剩的大学生对潮流的追逐,已经带火了不计其数的运动新玩法。

而他们极强的话题制造和传播能力,也正在让「大学生效应」从单一的校园场景辐射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话题当中。

高校「打包式」滑雪的成功探索只不过是又一个新鲜的案例。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握紧年轻人,早晚会得到额外的回报。

*文章图片除标注外,均有受访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