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饺子节:从而引出的宏大叙事

作者/孙树恒

题记: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新华网内蒙古分公司承办,内蒙古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今雨楼文化艺术中心、红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红色记忆 美食传承公益活动暨小波耀红首届饺子节”活动,于2024年12月17日下午成功举办。

一、饺子节那点事儿

要说饺子节,首先得从源头说起,弄清楚啥是饺子。

饺子,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食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据说是由医圣张仲景所创。在那个时代,饺子被赋予了驱寒治病的功效,张仲景用面皮包裹着羊肉和药材,煮给受寒的人们食用,不仅暖身更暖心。从那一刻起,饺子便与温暖、关怀紧密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流转,饺子的名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三国时期,它被称作“月牙馄饨”,形象而生动;南北朝时,它被称为“馄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唐代,只不过那时它被赋予了新的称谓——“偃月形馄饨”,依然保持着那份月牙般的优雅。到了宋代,饺子又被称为“角子”,形状更加规整,制作也更为精细。元代和明代,饺子又被称为“扁食”,这个名字虽然简单,却道出了饺子的扁平形状。直到清朝,它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名字——“饺子”。

据三国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的食品被称为“馄饨”,这与我们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相似。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馄饨已经“天下通食”,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食物。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后,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这或许就是“馄饨”这个名字的由来。

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团圆、财富、吉祥、幸福,这些美好的寓意,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淡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老家看来,饺子一度是生活水平的标志。

在许多电视剧里,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无论是领袖、革命者还是老农民,当他们提到,等革命成功了“就想吃一个肉蛋的饺子”时,那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渴望,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台词,深情而细腻地描绘了人生朴素的追求,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变革对个体生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东北,饺子曾经是我们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对我们那个山乡来说,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富裕,饺子并不是餐桌上的常客。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是家里有什么特别值得庆祝的事情时,家里才会张罗着包饺子。记得儿时,一到腊月,每天盼望着杀猪、穿新衣服、放鞭炮,吃饺子,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得包上一顿热腾腾的饺子。那饺子最多吃的是酸菜油兹拉馅、大罗卜馅的、白菜馅的,到过年时才能吃到一个肉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的记忆里,那种期待和兴奋的心情,至今依然清晰。“好吃不如饺子”,这句话在东北几乎家喻户晓。就会想起那些简单却温馨的日子。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饺子不再是奢侈品,随时都可以吃到。但那份对饺子的特殊情感,却始终没有改变。

饺子不仅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记录了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和幸福,人在贫困时容易知足,现在条件好了,本来油乎乎的肚子,欲壑难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饺子和烧麦是我在这个城市难以取舍的美食,饺子永远是我的乡愁。

在这个喧嚣而又繁华的城市中,我时常被各种美食所包围,它们或鲜美可口,或香辣诱人,但在我心中,总有两道美食让我难以取舍——饺子与烧麦。 饺子,那是我记忆中家的味道。而我在外面吃饭,最想点的主食就是饺子,上顿吃下顿吃都不腻,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至今难以忘怀。然而,在这个城市,饺子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乡愁的延续。

对于烧麦,都是早点,一个星期吃一两次,与饺子不一样的风味。吃烧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些在这个城市中奋斗的日子,那些与朋友们一起分享美食、畅谈人生的时光,是我入乡随俗的一种表达。

有时候,我会想,饺子与烧麦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它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但在我心中,它们却如同两条河流,最终汇聚在这片繁华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或许,这就是“万物齐一”的哲学隐喻吧。在这个多元化的城市中,每一种美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 但在我心中,饺子与烧麦的地位,将永远无法替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红色记忆 美食传承”,饺子节的宏大叙事

一家名叫小波耀红汤饺子饺子馆,员工是一群患有唐氏综合症为主体的心青年,除了角色的心理逻辑之外,还真实展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公益。合伙人表示:“和一群人,一直做好一件好事,帮助心智障碍者改善人生 。”在“小波耀红汤饺子馆”,但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今天虽然是官方举办的饺子节,对于小波耀红汤饺子馆来说,是一个以他们为主角的特别的日子。但饺子节,并非仅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它更是一个传递爱心、展现公益力量的舞台。尽管经济困顿,但“红色记忆 美食传承”的信念吸引了许多善良的企业家和书画家的参与。他们不仅为饺子馆提供了事业的合作,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公益的真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瑞金、逯志强、张志强、董茂芸、王登雷、华孚君、史诗、郝润平、杨德明等二十多名知名的书画家,将他们的作品捐赠出来,进行慈善拍卖。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爱心与希望的载体。 拍卖会上,每一幅字画都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追捧。大家不仅被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吸引,更被它们背后所承载的爱心与希望所打动。最终,拍卖所得的全部款项都毫无保留地捐给了心青年们。 这些善款,就像一股温暖的力量,为心青年们的美好畅想插上了翅膀。它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为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这场慈善拍卖会,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爱心的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青年们在饺子馆学会了包饺子、学会了与客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自信与独立。他们的笑容,如同冬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媚。他们把自己亲自包的饺子给大家品尝。那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份心意,一份温暖。每一道褶皱,都蕴含着他们的情感与付出。当大家品尝到这些饺子时,不仅能感受到那鲜美的味道,更能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情谊。

在这个饺子节上,心青年为大家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一位女歌手用她温暖的歌声,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我们都有梦想”。这句简单的歌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每个人都应该怀揣梦想,勇敢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这些心青年来说,他们的梦想或许更加简单而纯粹——就是能够被社会接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在饺子节,我遇到了知名记者雷蒙、内蒙古大学教授薛晓先、书画家逯志强、张志强、顾景云,文史专家代林…都是为饺子节摇旗呐喊的,这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他人,去点亮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