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着望远镜看月亮的阿里从来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新一轮“瘦身”不过是其在探明前进方向后的又一“明舍”。

作者:喻博雅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12月17日,阿里巴巴午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另一名少数股东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向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银泰出售」)。银泰百货未来将在雅戈尔集团支持下共同注入资源,继续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零售购物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阿里公告

公告显示,阿里巴巴目前持有银泰约99%的股权。阿里巴巴就银泰出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74亿元(10亿美元)。阿里巴巴预计因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93亿元(13亿美元)。

需要明确的是,此次交易涉及的银泰百货,自2017年起已归属于阿里巴巴集团,与银泰集团无直接关联。这也是银泰集团在17日公司声明中特别强调之处。

据悉,银泰商业管理集团目前运营管理地标型高端商业综合体“in77”、景观地标型商业综合体“inPARK”、区域型品质商业生活中心“银泰城”等三个产品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银泰集团

实际上,自2017年进入阿里体系之后,银泰便开启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线下服务场景、探索经营创新和消费体验升级。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阿里方面已经尝试接触多家对银泰感兴趣的潜在买家,直至花落雅戈尔。

对于接盘银泰,雅戈尔方面也回应称,“本次集团与银泰管理层共同投资银泰,旨在‘强链补链’,完善时尚生态圈。投资完成后,雅戈尔集团将给予银泰管理层充分的运营空间,支持银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里

拿着望远镜看月亮

作为第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内地百货公司,银泰曾是业内率先向购物中心转型、第一家试水电子商务的传统零售企业。

2013年,“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此后便形成了百货、购物中心、银泰网为主业的业态分布。

阿里集团与银泰百货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同年5月,阿里巴巴与银泰集团共同打造菜鸟网络;10月,阿里宣布与银泰百货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线上线下(O2O)的融合;11月,银泰百货参与了天猫双11,并在全国29家门店收银台支持使用支付宝钱包付款。

2014年,阿里巴巴正式入股银泰百货,以53.7亿元港币对其进行战略投资,成为仅次于银泰百货创始人沈国军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阿里巴巴增持银泰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由张勇出任CEO。

2017年1月10日,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发起银泰商业私有化,银泰百货变成了现在的阿里银泰;2018年,阿里巴巴投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高,银泰百货彻底被阿里收入囊中。

进入阿里体系后,银泰的数字化转型和即时零售模式得以快速落地。

早在今年2月,市场就有风声传出称阿里巴巴正考虑出售银泰百货。在2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管理层也回应称:“我们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也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够完成退出的话,也是非常合理的”。

「零售商业财经」创始人王拓认为,在阿里眼中,银泰百货的底层逻辑仍旧是一门商业租赁生意,因身处线下零售大变革阶段而不再性感。阿里“出售”之举与其聚焦核心主业,剥离非核心资产的瘦身动作相呼应。

纵观行业发展态势,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此前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大型百货零售企业营业收入指数显示:企业营业收入指数为1197点,较上期下降了1.7%,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5%,极有可能进入负增长阶段。

基于此,阿里出售银泰百货的动作直指“回归互联网”,专注以科技赋能零售的业务主线,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

拿着望远镜看市场的阿里从来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新一轮“瘦身”不过是其在探明前进方向后的又一“明舍”。那么,阿里下一步出售线下传统零售业务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雅戈尔

活在当下做生意

创建于1979年的雅戈尔集团,是全国纺织服装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从服装行业起步,之后逐步进军房地产和投资。

近年来,雅戈尔减少了在房地产方面的投入,同时增加在时尚产业的投入,此后整体构建起了商务、休闲、家居、户外、运动、潮奢等全场景的品牌矩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雅戈尔集团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雅戈尔集团的平台资源与行业经验,将为银泰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视野和深厚的产业支撑,有助于其在零售、商业地产或其他相关领域探索创新路径,持续引领行业内的变革与升级。银泰商业有望借此契机,深化品牌建设,优化顾客体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雅戈尔收购银泰百货一事,联商网顾问、原银泰百货总经理厉玲表示:“这表明银泰百货价值所在,表明大家对百货行业未来是看好的,愿意加入,有什么不好呢?”

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受电商持续冲击以及零售业态的加速变革,百货商场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零售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21家百货商场关闭,包括太平洋百货、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等,2024年又有近10家老牌百货商场陆续宣布停业。与此同时,人口负增长已然成为零售行业扩张的拦路虎,202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这是全国人口负增长的第二年。

结合“人货场”三要素来看,出生率会导致逛商场的人进一步减少,平替品正在摧毁品牌商品的基石,连锁式的城市群带来了商场的同质化场景。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商场不再是彰显品牌调性的秀场,而渐渐地变成了角斗场。

对于普通品牌来说,只要商品有溢价,就一定会出现平替,而创新又伴随着更多的成本投入,众多新消费品牌一边靠资本输血,一边防范平替扰乱价盘,还要承受商场的高昂租金和人员工资,转战线上经营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保命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入白热阶段,新中产不再需要以逛商场来彰显身份和消费观,都市打工人也厌倦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大厦,露天式、游逛式和更具烟火气的街区成为了年轻人的新聚集地,随之而来的是,猎奇购物和“心价比”成为近两年消费市场最热的词汇之一。

当下,诸如武商梦时代、西安赛格、成都光环购物公园等实体零售业态增长依旧强劲,而他们的共同点是深耕区域经营、研究当地消费习惯,融入当地文化特色。

综合以上观点,不能说所有的百货商场没有机会了,但机会仍留给“以顾客为核心资产”的专业选手。

抬头仰望那轮明月的阿里,正在追寻心中的信仰与梦想,而弯腰捡拾便士的雅戈尔也不过是活在当下做生意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