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杨琪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文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视角出发,归纳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剖析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密切关联。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引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一是共同富裕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产力的源头缩小收入差距,而不是在生产环节上形成巨大差别后靠分配去调节。

二是共同富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共富;共同富裕不单是物质生活富裕,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多维度的共同富裕。

三是共同富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共同富裕。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促进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不移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生动诠释。对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作用机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我们探究发展规律和共同富裕逻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依据。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可谓是一体两面,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牢固基石和根本途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彼此促进、相辅相成,不仅是历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要求。

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一是高质量发展通过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为促进共同富裕补齐短板。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富有韧性、先进、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扩大内需为基点,有效驱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使生产能力有用武之地。要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一方面,打通两者结合的堵点、断点、卡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深度参与和带动国际循环;另一方面,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以有效需求牵引并刺激供给,以优质供给满足并创造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促进共同富补齐短板、加固底板。

二是高质量发展通过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促进共同富裕提质增速。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要以深层次改革带动更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内生动力、释放需求潜力,努力破除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要素配置和产品流通。要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进入高水平开放新阶段,开放与改革相融合、开放倒逼改革的时代特征愈发突出,要适应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趋势,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富裕提质增速。

三是高质量发展通过坚持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保障。安全是发展的保障,若要守护和扩大发展成果,就要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发展是安全的基础,若要提升安全实力,就要提高发展能力。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我们要在提高监管能力、防范重大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统一,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高质量发展通过坚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促进共同富裕拓展空间。要在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促进共同富裕是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指向和价值旨归。一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要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推动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协同化的“五化”联动。要通过优化制度建设、完善要素配置、加大再分配力度等公共政策的实施,逐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同步实现群体的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有助于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二是构建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弥合发展鸿沟。数字经济通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以网络赋能、平台赋能、数据赋能为依托,可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资源共享、就业机会多样等,构建更加高效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旨在收窄区域鸿沟、弥合城乡鸿沟、缩小群体鸿沟、跨越基本公共服务鸿沟,以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等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为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提出了具体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突出了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位置,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根基,实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在生产力上的优势,以及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的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着的现实发展难题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情况仍然存在,面临一定发展挑战。具体而言,一方面,我国收入分配仍偏重“哑铃”型结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再一方面,城乡发展失衡,消费潜力有待充分释放、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升;再一方面,行业内部劳动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分配制度有待完善,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有待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类经济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城乡要素结构性错配造成全要素生产率缺失,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制约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不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经济发展需“脱虚向实”。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出现企业数量增长放缓、经营成本持续增加,以及融资困难、效益下滑等问题。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体现了其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然而,尽管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显著,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

以金融行业为例,当前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以更充分地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及中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时,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需更加稳健,确保在促进经济活力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部分区域在推进金融创新时,需充分考虑自身资源条件与监管能力,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导致潜在问题的累积。

三是城市发展在包容性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当前,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倾向于强化外在形象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成本。为了平衡收支,城市往往会采取多元化的经济策略,如吸引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多种产业投资。但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影响财政平衡,增加运营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可能采取债务融资等措施。在此过程中,若金融管理不严,将累积财务负担,影响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

由此可见,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阻碍了促进共同富裕。在新发展阶段,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亟需通过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来解决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选择。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推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通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提升我国市场吸引力,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现阶段影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突出问题是总需求不足,扩大总需求就是要统筹好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为此,要“先立后破”。一方面,将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则立起来,如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制度、规章的出台;另一方面,破除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规定,如,持续开展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通报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着力打通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卡点。同时,还要重视国际市场,面对外贸外资领域多重挑战,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以数字化、绿色化赋能中国外贸,支持有竞争力的智慧产品和“新三样”等绿色产品扩大出口,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国际贸易质升量稳、份额稳定。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创新中要发挥更大作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有力支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提高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发挥其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载体作用,通过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三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既要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又要防范次生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传统上过度依赖“高杠杆、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要求。因此,应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速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发展框架,引导房地产业平稳过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突破结构性短板和制度性约束。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推动解决。首先,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巩固住、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其次,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科学布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多元化进口,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力强的农业强国。再次,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激励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发展。最后,强化数据要素应用管理,在数字经济时代,积极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和基础性资源的关键作用,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完善数据产权、流量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规则,并加强数据资产管理,促进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

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积极布局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产业,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交易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和绿色交易平台,培育壮大绿色交易市场。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