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金铎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100字)

【正经社“汽车淘汰赛”观察之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下半年,自动驾驶们纷纷忙着赶一趟IPO大集。

11月27日,小马智行挂牌纳斯达克;10月25日,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上市;10月24日,地平线港股上市;8月8日,黑芝麻智能港股上市;7月10日,如祺出行港股上市。

半年时间,5家自动驾驶IPO靴子落地,在“自动驾驶元年”即将收官之际,搅动一池春水。

据正经社不完全统计,在翻涌的池水之下,还有更多试图跃出龙门的预备役正在蠢蠢欲动:除上述5家已经上市的企业之外,已经公开披露IPO计划的还有轻舟智航、希迪智驾、博雷顿等10余家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企业。

自动驾驶再起风,谁会乘风而起,谁又将流血掉队?

1

卡上余额发出预警

2024年,自动驾驶突然卷起了“第一股”。“自动驾驶运营科技第一股”如祺出行、“全球Robotaxi第一股”文远知行、“自动驾驶AI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智驾科技第一股”地平线、“自动驾驶出行第一股”小马智能……

与10余家自动驾驶企业在各垂直领域争抢“第一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寒冬依旧。毫末智行瘦身裁员、纵目科技停发工资、千挂科技破产清算……

这些消息无一不在喧嚣着自动驾驶之困。

也正是在自动驾驶寒冬依旧的背景下,热火朝天的上市潮被蒙上了一层悲壮色彩,“流血上市”是这些“第一股”们逃不开的形象标签。

事实也是如此。今年下半年上市的5家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无一例外都处于常年亏损状态。其中,如祺出行、文远知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2021-2023年累计亏损分别为20.05亿元、42.54亿元、46.29亿元、99.66亿元;小马智行2022-2023年累计亏损近20亿元。且亏损在2024年还在持续。

正经社发现,自动驾驶企业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个行业本身的高投入属性。2023年,文远知行、地平线、小马智行、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的三项成本费(研发、销售、管理费),分别为17.2亿元、16.74亿元、11.4亿元、10.99亿元、4.43亿元;总营收规模,分别为5.28亿元、15.52亿元、4.9亿元、3.12亿元、21.61亿元。

而此时此刻,卡上的余额大多已经发出预警。截至2024上半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18.3亿元、34.37亿,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在2023年末时则已经到了12.98亿元、6.13亿元的水平。

各家虽然看起来都还有余力,但结合亏损情况来看,并不是打持久战的储备。

现实很残酷,烧不起钱的只能退赛,赛道上已经有不少玩家用亲身经历验证了这个道理。通用汽车公司在今年7月对外宣布将暂停其Cruise Origin自动驾驶穿梭车的研发项目;OpenAI投资的自动驾驶软件初创公司Ghost Autonomy,也在4月宣布关闭全球业务并关闭公司;阿里达摩院在去年5月就解散自动驾驶团队;由福特、大众联手投资的Argo AI 则是在2022年就已经关闭并解散……

这些,可都是资本大佬的嫡系孩子。更多的无名追风者,陷在倒闭、裁员、资产缩水等漩涡中难以自拔,也就不难理解了。

危机已经到来,再不上市已经晚了。

2

资本兑现诉求迫切

市场在“逼迫”自动驾驶产业链上市,资本又何尝不是。

据正经社不完全统计,前述提及10余家已经上市或者正在备战IPO的自动驾驶企业,共计进行过130多次融资,平均每家企业有8次以上融资(包括同一轮融资多次投资)。其中,佑驾创新进行过16次融资,文远知行13次,小马智行12次,速腾聚创11次,纵目科技10次,西井科技9次。大多已经走到了C轮以后,最多的已经E+轮。

到了这个阶段,融资难度已经不言而喻。一方面,站在资本的立场,此时一级市场的资本能拿到的话语权已经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站在股东(以及早期投资人)的角度,进一步分摊股权和话语权的意愿也在降低。

从融资规模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事件为60起,融资规模约为132亿元。这一规模相较于2021年巅峰时期的932亿元缩水不少。

一个隐秘但无法忽视的原因是,资本兑现的迫切程度正在上升。

创投资本集中进入自动驾驶领域要追溯到2016年前后。那一年,谷歌开发的AlphaGo打败了围棋圣手李世石。也是那一年,谷歌运行了7年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独立门户成立了Waymo。自动驾驶创业潮席卷而来。

黑芝麻智能、图达通、Momenta、博雷顿、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希迪智驾……自动驾驶产业链上开出一朵又一朵浪花。率先反应过来的,是一些在智能领域耕耘已久的老兵,比如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刘卫红是博世中国出身,图达通的联合创始人鲍君威、李义民出自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以及不少来自微软、苹果、谷歌、三星等科技公司的技术骨干。

创投资本也大多在这一年之后蜂拥入局。IT桔子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共计发生39笔投资,累计投资金额达到139.97亿元,较上年21.34亿元同比增长555.90%。随后,越来越多的追风者跟进,最疯狂的2021年行业融资规模已经接近千亿,达到了932亿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级市场的创投资本,尤其是私募基金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会约定“退出”时间,从进入到退出的市场一般在5-8年,而退出的方式通常为上市。从目前这一批上市或者准备上市的企业中,大多是在2016年前后成立,也是第一批融资资金进入的时候。

掐指一算8年已过,资本也是时候“提现”了。

正在这时候,政策东风迎面吹来,救了企业的急,也解了资本的渴。

今年8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即《主板上市规则》第18C.03(3)条(下称“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门槛将大幅下调:已商业化公司市值门槛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下调33%;未商业化公司市值门槛则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下调20%,实施期由2024年9月1日起至2027年8月31日止。

已经上市的黑芝麻智能、地平线以及正在筹备上市的希迪智驾均为按照18C规则进行IPO的自动驾驶企业。当然,除此之外,由于港股对企业近三年盈利的要求不算严格,因此,如祺出行、速腾聚创、博雷顿、佑驾创新、纵目科技等虽并非通过18C路径上市,但也都选择港股IPO。

和港股一样因门槛低而被自动驾驶选择的是美股。尤其是纳斯达克交易所提供了3套上市标准,允许营收较低或利润为负的企业按照市值的上市标准上市,一直是亏损中的科技企业热衷的选择之一。

文远知行、小马智行、Momenta、禾赛科技都是走的这条路。

目前,仅有西井科技一家披露的IPO计划提及备战A股。

3

先机迹象非常残酷

流血上市之后,自动驾驶企业们最终还是要落地到市场竞争的盘面上去。而自动驾驶之争无非两点,前期看技术,后期看商业。

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以及图达通的激光雷达,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的芯片,百度、四维图新的高精密地图,都是目前国产汽车常用的供应商。其中的部分技术,甚至已经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席之地,比如地平线的征程5芯片获得了业界首张“汽车SoC芯片可信安全产品认证”证书,四维图新的电子地图则应用于宝马、戴姆勒、大众、沃尔沃、福特等多家核心OEM及造车新势力。

可以看到,中国自动驾驶产业链与国际市场融合相对顺畅。因此,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探索,或者说商业化落地上,中国自动驾驶与世界保持同步节奏。

比如,Moment、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与上汽合作,在上海嘉定、临港等地开展载人示范应用;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如祺出行等与广汽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展载人示范应用;元戎启行、小马智行等已在跟曹操出行组建 Robotaxi 车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行知远与优步(Uber)合作在阿联酋和其他国家开展Robotaxi服务;小马智行与新加坡出租车运营商康福德高达成意向,预计在新加坡和其他国家推出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百度也对外透露了在中国本土以外推出其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Apollo Go的计划。

这一点,相比于特斯拉Robotaxi尚且没有故事细节的商业化落地而言,已经有了一些抢占先机的迹象。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活下去并且活出头而谈的。前述提到,在自动驾驶这个烧钱的赛道上,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已经有不少玩家倒在路上。

那些越掉队越远乃至消失的追风者,无从谈技术竞速,也没有商业化落地之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