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撕毁重庆协议后,中国解放战争即将打响。毛主席与蒋介石分占中国南北,最后决战的时刻就要到来。重庆谈判中,蒋介石就暗地里抽调滞留在西北的兵力,等到解放战争来临之时,蒋介石的兵力已经遍布中国核心要地。
据统计,解放战争爆发前,蒋介石管辖陆军有86个整编师,74万非正规军,36万特种兵,以及数万空军、海军部队,总兵力高达430万余人。而中国解放军一大半都是地方部队,加上野战部队也才总计127万余人。美国人一语指出: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地指点作战。
反观毛主席这边,简直是世界上最简陋的土司令部,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人民解放战争。因此,蒋介石对这一战信心满满。然而这场空前浩大的解放战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毛主席以铁腕之势逆转战局,中国解放军迎来了最终的胜利。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注定了蒋介石的失败。
为什么毛主席领导的解放军军队可以战胜庞大的国民党军队?毛主席和蒋介石又有着哪三大不同?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揭秘毛主席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领略伟人的制胜秘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分庭抗衡的时代。中国在这两大党派的互相博弈中,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走向。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一个党派统领着未来的中国,中国的发展都将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而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战争,看似是两个党派军队在抗争作战,实际上却是高层领导人之间的智慧涡旋。
作为两党的代表人物,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人在同一时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特点及作战方略,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三大不同。这三大不同,也预兆着毛主席解放战争最终的胜利,而蒋介石败北逃亡台湾。毛主席与蒋介石到底有哪三大不同呢?
一、个性不同
其实说来也有些戏剧性,毛主席与蒋介石在中国历史的战争舞台上,相互对垒了半个多世纪,然而真正见面的次数,却只有4次,这4次会面,每一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俗话说:高手过招,招招致命。恰恰是这4次会面,让毛主席与蒋介石彼此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先生主持会议。这时的毛主席还只是以湖南地方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而蒋介石竟然连国民党的代表都不是。在这次国民党一大上,毛主席作为地方代表,先后进行了5次发言,毛主席的演讲内容慷慨激昂,会场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蒋介石则只坐在一旁进行观看。这是蒋介石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也是第一次互相了解。毛主席的言语饱含着反抗斗争精神,这是烙印在毛主席思想深处的个人符号,每一句话都彰显着主席过人的智慧和英雄气概。而蒋介石单从面相上看,给人一种城府很深的感觉。谁也没能想到,会议上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人,日后会成为搅动中国格局的风云人物。
毛主席一生著作颇多,土地革命初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主席实践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情况的写照;八七会议后,毛主席成文《井冈山革命》、《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革命文章,这些文章都深刻勾勒出了一个反抗斗争的民族精神形象,毛主席的反抗斗争精神可以说是红色革命之所以能够有效进行的关键。
毛主席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崇尚辩证唯物主义。他本人是非常排斥儒释道等宗教信仰,然而毛主席却是精神思想的集大成者。毛主席的思想唯其两个字:反抗。这种精神是唯物与唯心的融合,贯穿了毛主席的一生。毛主席从小时候起,就有一种天生的不服输精神。封建时代的人是不会说一口流利的话的。
而毛主席却能勇敢地站出来,同封建阶级做斗争;上学之后,同儒家迂腐思想作斗争,不仅仅是思想上站在对立面进行斗争,毛主席选择深入儒家领域,在辩证中提出看法,进行思想的推翻改革;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后,毛主席又同压迫思想作斗争,这种斗争精神后逐渐演化成反抗精神,反抗地主阶级、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外来侵略、反抗独裁专制......
这种蓬勃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毛主席同亿万中国人民,引爆红色革命。1927年,毛主席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理论,领导工农红军进行湘赣地区的起义活动,中国人民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勇敢地站起来,卷起膀子,轰轰烈烈干革命。
而与毛主席思想上绝对对立的,就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专制思想。蒋介石的城府很深,做事专横毒辣。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及革命势力。1927年蒋介石又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人民再次卷入战乱之苦。
蒋介石对待部下也常常是一副蛮横的姿态,可以同甘,却不能共苦,不关心战士与人民疾苦,只关心自己的钱囊是否充实。为了扩充自己的军事专权,蒋介石在思想上奴役战士,他对待自己的部下永远都是半信半疑,这样的军队,如何可以打胜仗。一边是毛主席热爱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另一边是蒋介石冰寒中故步自封、自诩为王。高下立见,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指挥水平不同
众所周知,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的百万大军,是蒋篡夺了孙中山建立的国民党政权后,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资产阶级的扶持下成立的军队。蒋介石完全改变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政策,确立个人独裁统治,蒋介石把权力死死攥在手中,1928年10月,蒋介石对国民党内反抗自己的团体进行削减,只留下自己的嫡系力量进行控制国民党全党。但夺来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
蒋介石的用兵策略明显低于毛主席几个层级。1930年起,蒋介石持续发动多次对共产党的围剿活动,毛主席依靠“诱敌深入”方针,逐一粉碎敌人的围剿。毛主席的部队都是工农战士,论军事设备及人员储备,远远不及蒋介石的军队,可是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次次化险为夷,赢得胜利?究其原因,无非是人心之道。
毛主席指挥红军作战有一个特点,就是完全信任自己的战士,军纪严明是一方面,信任战士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相信自己的战士,鼓励他们勇敢斗争,上级的军事战略才能发挥淋漓尽致,整个军队像环环相扣的铁链,斩不断,力强韧。蒋介石出于对国民党部下的不信任,凡事都要插手管一下,这样看似好像十分“周到”,实际上却分散了作战注意力,弱化了领袖的管理作用。
毛主席擅于从大局指挥,从不选择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具体行动。这里着重提到抗美援朝中的第五次战役。中国志愿军遭遇李奇微部队的埋伏,李奇微一反常态,偷学了我军的“穿插战术”,这志愿军10万大军一时同敌军纠缠在了一起。志愿军战线过长,补给短缺,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反其道而行之,一声号令:用反穿插战术进行作战。反穿插战术,顾名思义,就是在战场上克制穿插战术的一种作战思想。然而这种思想对于军队的统筹管理及局部进攻要求相当之高,这是毛主席远在千里之外很难做到的指挥事件。但是这场战争却出乎意料的胜利了,归根结底,就是毛主席手下的战士们军队自治力极强,能够有效根据战势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规避了无人指挥的风险。
这其中当然也不乏毛主席的精神鼓舞,总而言之,毛主席的作战思想总能很好贯穿到军队当中,与战士心连着心,共同完成战斗。如果让蒋介石来指挥战斗,恐怕到处都是手忙脚乱,吹胡子瞪眼、拍桌子。
三、心境不同
中国有句古话: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试问:毛主席什么时候在战场上慌乱过?答案显而易见,毛主席无论在什么危难关头,都面不改色,没有浮现任何恐惧神态。这是为什么?难道毛主席真的是天降神人,没有人的感情色彩?其实并不是,相反,毛主席具备人最真挚的情感,在校读书的时候,就广结天下益友,非常重视感情。
毛主席甚至都会在看戏的时候嚎啕大哭,真情流动。这是人血脉深处镌刻的真实情感,毛主席是一个血肉英雄。那么为什么毛主席面临危险的时候,没有让人感觉到丝毫恐慌呢?1948年5月,国民党特务实施暗杀计划,计划对象就是毛主席。暗杀计划是在毛主席熟睡的时候,调派飞机在上方实施轰炸。
5月18日,国民党的轰炸机就在毛主席的头顶上方,毛主席还打趣道:蒋介石的炮弹来给我们开垦荒地了。随后聂荣臻命人强制用担架把主席护送到安全地方。毛主席安全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同志们的安全。在毛主席的心中,时常牵挂着战士与人民,他的心境永远是平和安宁,面临危险,也能无所畏惧。
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时候,第一次围剿失败,一拍桌子,脸色铁青,第二次、第三次围剿再失败,蒋介石自己气不过,大骂军队是蠢材废物,他从来不在自己战术指挥上找问题,而总把责任归结在战士身上,从而导致军心涣散。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军队与其说是战败的,倒不如说是被毛主席给“收买”了。国民党人心涣散,战士们越战心越冷,都逐渐脱离蒋介石。1948年长春战役中,国民党守军第7军及新编38师、56师、61师起义投诚,长春直接不战而胜,顺利解放。国民党改编成共产党部队后,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光芒绽放。改编后的50师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一鸣惊人。
毛主席与蒋介石的这三大不同,决定了两个人的格局。毛主席最终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走向辉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