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伟大的中国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9日下午4时,广电对外宣布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举国上下陷入沉重的悲痛之中,人们放声哭喊,追悼伟大的毛主席。国外友人听闻毛主席去世的噩耗,纷纷致电中央表示哀悼。
19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1月8日,周总理溘然长逝,7月6日,朱德总司令与世长辞,7月28日,唐山一带突发7.8级特大地震灾害,死伤可达40.7万人次。将星陨落,大地震颤。直到9月9日这一天凌晨,伟大的毛主席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毛主席弥留之际,国家政治局委员、医护工作者等陪同在一旁。此时的毛主席神志清晰,显得十分超然,把生死置之度外,还能听阅国家的报告。医护人员的护理记录多年后曝光出来,毛主席当年的举动无不让人心疼。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回顾毛主席的伟大一生。
1976年9月份,毛主席的逝世震动了世界各国。中央广电对外宣告毛主席逝世后,世界媒体潮水般涌入中国,毛主席逝世后的10天里,共有12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向中国政府发出唁电,105个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毛主席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都将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一词来进行形容,令很多国家都感到不可思议。中国怎么一夜之间就可以拥有如此惊人的变化。中国不仅实现了核武器的研制,还在国际地位上有飞速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脚步,全都向中国看齐。中国何以有这样的成绩?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就已经在飞速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这一切,都与1976年9月9日逝世的这个老人有关。他在1921年的时候,还是一个步履矫健、年轻气盛的革命少年,那时候,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润之”。润之,润养中华万物,滋养人民新生。
早期的共产党组织是由新民学会骨干成员秘密组建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等有志青年。成立新民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组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这大概是毛主席晚年的回忆中最幸福的时刻吧。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们,举起革命的旗帜,轰轰烈烈闹革命,一伙人旗帜鲜明,把马克思主义刻在精神信仰上,闹着革命,闹着运动,甚至四处筹集募捐,赶着乘上法国学习的航船。
革命是断头牺牲的事情,毛润之不怕,中国的志士青年不怕。那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一股蓬勃的朝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革命牺牲,是件光荣的事情。1921年,陈独秀等人组建广州地区的共产党组织。这个时期的共产党小组、共产党支部遍布天下,称号虽不一样,本质却都一样。他们崇尚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935年遵义会议上,共产党确立了毛主席的指导地位。在党的危难时刻,毛主席力挽狂澜,改变了党的进程,挽救了中国革命。红军进入贵州的时候,红军发现这里的百姓十分贫穷,所有到过的地方,到处都是乞求的百姓,百姓们饿得骨瘦如柴。
在乌江南岸,一个60多岁的老人带着小孙子穿得非常单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红军们看到后都围了上来。毛主席看到红军围在一起,走上来一探究竟。一个红军说,这户人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家里面的壮丁也被国民党抓去,娘俩儿没吃的,只能沿街乞讨。
毛主席看到后,眼中可见泪光。主席当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老人和孩子披上,又拿出来自己的两袋干粮给了老人。毛主席看到百姓这样的生活,心里很是难过,也感到非常内疚。主席一辈子都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1971年毛主席逝世的时候,众人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有如下清单:生活费收支表11份,日常杂费开支账本4本、粮食账本2本、物品分账类2本和衣袜鞋帽分类登记账本。中国有句俗语:生前的富贵,死后带不走。毛主席生前没有富贵,他离别时,带走了全国人民的思念。岁月没有在毛主席的精神上凿下痕迹,毛主席始终都是那个充满朝气的毛润之。
用一生润泽中国人民,守卫华夏大地。1950年夏天,安徽、河南交界的淮河地段,突发大暴雨。暴雨下了整整半个多月都没有停。8月5日,受灾报告紧急传送到毛主席手中。报告中,淮北20个县受灾,受灾人口990余万。
毛主席批阅报告的时候,把文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水灾威胁仍然极为严重”等重要的地方用红笔一个个圈起来,尤其是当毛主席看到河南受灾群众为了躲避雨水爬到树上,又被树上毒蛇咬死的时候。毛主席眉头紧皱,不禁流下难过的泪水。
1952年的时候,毛主席决定亲临黄河,进行黄河治理问题的考察。建国初期,国家反动派的力量还在各地猖獗,中央政治局出于毛主席安全考虑,不同意毛主席前去。毛主席再三说服下,前往黄河进行实地考察。到达黄河后,毛主席行走在黄河滩,认真负责地询问黄河治理情况。
那个时候毛主席就立下了个决定,过几年等工作一空闲下来,就骑着马儿来黄河再次进行考察。然而主席回京后,文案上的国家报告越来越多,挤占了他所有的休息时间,朝鲜战事吃紧,毛主席再难有闲暇时光。
1975年8月,淮河上游河南驻马店地区爆发758特大洪水,数十座大型水库决堤。河南有29个县市、超过1100人受灾。人民流离失所,国家经济损失惨重。毛主席很想再次实现曾经的诺言,他好想再去到中原大地,再用毕生的心思顾全每个河南人民的生命安全。但疾病击垮了主席的身体,躺在病床上,毛主席伸手想去牵一匹马,调头向河南驰骋,可是手伸到空中,却怎么也使不上劲。
多年后,工作人员曝光了主席逝世前夕的护理记录。当时大家都看到主席快不行了,医护人员用拳头在主席的胸口锤击,一拳拳都是真实打在主席的身上,四五下之后主席“嗯”了一声,然后就再也没有声音了。主席走的时候很安详,为人民,耗尽了每一滴血和汗,走得慷慨壮烈。
除了一些简单的记事本、笔记本,主席的遗物中,最扎眼的就是一件泛黄的白色睡衣,这件睡衣细数之下,有70多个补丁,前后伴随主席将近30个年头。这在外国友人看来,简直就是难以置信的事情。正像尼克松首次访华时的吃惊一样,尼克松初次见到毛主席,主席的住处让他感到无比震惊。
哪有国家首脑住在一个如此简陋的地方,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再见到毛主席本人,尼克松更震惊了。主席的穿着大大小小补丁非常明显,怎么会有这么朴素的领导人?毛主席的一生,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和平时代是这样,在打仗的时候更是这样。毛主席的饮食和百姓没什么区别,毛主席从不搞特殊化。
衣服破了,让人缝补后继续穿上。工作人员都想给主席换新的,主席却坚持穿旧补丁衣服。毛主席生活作风朴素,思想工作方面同样保持着艰苦的风格。主席的一生从革命时期,到生命最后一刻之前,都没有停止读书和学习。
毛主席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革命时代,发生过这样一件小故事。当时我党部队撤离枣林沟,毛主席舍不得丢下自己的藏书,让战士们把所有的藏书都带上。但是由于毛主席的书实在太多了。战士们背上书之后,行军的速度就大大减弱。
这个时候,敌人从部队后面追击上来。枪声几乎可以清晰听到,情况十分危急,如果再带着这些书,部队就有危险了。毛主席左右为难的时候,他想到了把书暂存在附近一名战士的家里。书藏好后,部队加快速度,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次日,众人还十分担心毛主席的安危,而毛主席自己,则十分担心那些书是不是藏好了。
毛主席一生政治著作有很多,一些外国政客的桌子上也会放一本毛主席的文集,专门研究毛主席的精神思想。毛主席博览群书,任何领域的著作都会涉猎。每部经典著作,毛主席都会先通读一遍,再深度阅读一遍,同时写下自己的感悟。主席最爱的就是《共产党宣言》,主席至少读过100遍。
毛主席提倡“三顾四温”,意在让干部们反复阅读书中的思想,温故而知新。但是当时有很多干部忙于政事,抽不出时间来看书。毛主席曾这样说道:对于这种现象,“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得有座位。”“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毛主席依然在读书。去世前一天,毛主席听读文件11次,共计2小时50分钟。因为病痛实在没法阅读时,就让工作人员把文章念出来。毛主席鼻子插着氧气管、鼻饲管,艰难地学习工作,读书热情丝毫没有减退。
主席爱看书,是因为书是指导人进步的阶梯,中国共产党能够有前进的方向,是在不断摸索中提炼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在反复实践中,找到了属于中国发展的道路。到晚年、生命的最后一刻,毛主席仍在读书,是在用生命诠释他对人民、国家的关心。毛主席用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毛主席的行为也一代代影响着后世的中国人民,永远奋勇拼搏,不懈努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