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小车市场,正杀疯了。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A00+A0级经济型电动车市场环比回暖,其中A00级批发销量达17.5万辆,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9%。此外,在销量超过1万辆的19款新能源轿车中,小型和微型车占据了8款车型。小型车比亚迪海鸥和微型车五菱宏光MINIEV位居前两位,11月销量分别为5.61万辆和3.48万辆。
然而,面对持续发旺的市场,曾经的精致小车smart,却偏离了轨道。
最新数据显示,11月,smart整个品牌的销量为3889辆,甚至不如比亚迪单款车型的表现。而前三季度中,其成交量始终在平均单月3000辆左右徘徊,其中2月份只卖出了756辆,几乎创造了整个品牌的历史新低。
“陌生又熟悉”。或许是近年来市场对于smart最直观的感受。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smart品牌是奔驰于1998年发布的一个小型车品牌,此前仅聚焦微车市场生产两座小车,因为奔驰的品牌加持、有创意的设计以及较高的可玩性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2020年,吉利开始与奔驰合作运营smart品牌,并推动后者向电动化转型。转型后的smart不再局限于微型车,而是向主流市场寻求突破,进入“大车时代”。
“smart不再是我熟悉的可以随意侧方位停车的小车品牌了,它长大了。”
为了跻身主流市场,smart放弃了家族原本的设计风格,进行了全面革新,但市场上并没有看到smart全新品牌的“换道”成功,甚至有些顾此失彼的意味。
众所周知,smart新入局的紧凑型SUV领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赛道之一。而难言“性价比”的smart,与众多同类型国产新能源汽车相比并没有突出的优势,且在新能源市场之中,奔驰的光环也不再是加分项。
此外,虽然变大的smart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市场,但也做了“违背祖宗”的决定,失去了曾经的情怀:对于那些真正喜欢小smart死忠粉,并不会轻易接受变大后的smart。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23年,smart国内累计销量42292辆,尚不及头部新造车企业一个月的销量,在换道而来的新能源市场中依旧“小众”。
而鉴于销量的低迷,此前曾宣称“不降价”的smart,今年也不得不“变相”降价。
要知道,有着豪华标签的Smart始终坚守着品牌溢价,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smart不会参与价格战,品牌价值和优势是smart的核心竞争力,价格战对于品牌定位来说是一种消耗。”
但随着车市价格战的不断升级,不降价的Smart不仅没声量,更丢了销量。今年3月份,smart旗下两款车型精灵#1和精灵#3的总上险量仅有1721辆,同比暴跌70.44%。
基于此,smart再次打破“原则”。4月,smart借着推出改款新车的名义分别对精灵#1和精灵#3进行了2.4-5.6万元不等的降价。但市场并没有“买账”,降价当月,smart的总上险量仅有1642辆,同比下滑4.59%。
究其原因,也被摆在明面:其一,15-20万元的售价区间,与国内同级别车相比仍不算便宜,如比亚迪元Plus,起售价为11.98万元,顶配的售价甚至都比smart两款车的最低配还低。在这样差价面前,选谁似乎不言自明。
其二,在当下不断内卷的车市中,几乎新上市的车型都在主打800V平台与充电速度、8295座舱芯片与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倘若smart在产品创新、续航等方面没有突出的亮点,那么对于用户的吸引力显然是有限的。毕竟仅靠一个品牌标识而没有出色的产品力已难以打动消费者。
因此,再次打破“人设”的smart不仅未能换回销量,还伤及了口碑。
根据国内第三方投诉网站数据显示,有近百位smart老车主集体投诉:smart大幅降价,严重损害老车主权益。而厂家降价增配却未对老车主做出任何补偿,例如座椅和方向盘加热功能还需自费开启,这些做法令车主及潜在车主对品牌的好感度骤降。
降价未能换回市场,smart再度发力产品“变大”。
如今,为了获取更多市场,主打小型车的Smart把车越造越大,并发布了旗下有史以来最大、最方正,同时也是最野性的一款车型:smart精灵#5。随之“长大”的还有定价,最便宜的标准版限时价格为22.99万,最贵的是丛林之境限量版,价格为36.80万。
从市场定位来看,精灵#5所在的中型纯电SUV市场体量超过了600万辆,是紧凑级纯电SUV市场的五倍。但体量大也意味着竞争激烈,对于毫无根基的smart而言,并非易事。此外,“膨胀”的价格,也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
更值得一提的是,精灵#5的硬派风格也彻底没了smart的影子。尽管此前的精灵#1和精灵#3不像燃油时代的smart那么“迷你”,但至少保留着过去那种“精致小车”的调性。而精灵#5,则完全告别了此前的调性了。
事实上,不甘心局限于以往的精致小车定位,想要向上拓展品牌边界、进入更加主流的中型SUV市场未尝不可。只是,为了追求销量彻底违背了自身此前的品牌调性,这真的值得吗?今年年初,smart定下了“保5万辆、争6万辆”的销售目标,但截至前11月,其累计销量约2.9万辆,以最低KPI来看,仅完成58%,俨然注定了“难以如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