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几年,有关志愿军题材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长津湖》,便是取材于志愿军第九兵团于1950年11月底进行的长津湖战役。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部影视作品中,还有这么一个桥段:志愿军第50军在军长曾泽生的带领下,与兄弟部队志愿军第38军坚守于汉江两岸长达50余天。

这便是本文要讲的“汉江阻击战”。

如今,网络上有关于汉江阻击战的相关文章不胜枚举。但大多数文章结构较为松散,没有从头至尾向观众原原本本介绍这场阻击战的惨烈程度。

这场汉江阻击战惨烈程度以及重要之程度,在历时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是排得上号。

为了多消灭敌人,志愿军炮兵部队甚至还想出了给大炮上刺刀的办法。

而战役结束后,彭德怀甚至当着众位高级指战人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

那么,这场举世瞩目的汉江阻击战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影视剧中的志愿军战士

一、汉江阻击战爆发始末

50军原先为滇军第60军,于解放战争时期,全军弃暗投明,后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950年10月底,奔赴异国他乡的朝鲜战场。

50军刚刚进入朝鲜后,便立即跟随大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三次战役。

连续三次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驱赶到三七线附近,中朝两国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

可因为连续作战,加上朝鲜几十年罕见的极端恶劣气候,导致志愿军出现补给困难的问题,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亟需休整补充。

1951年初,志愿军总部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在前线监视敌军,其余主力撤退至汉城、横城一线以北地区,准备春季攻势。

彼时的美国当局面对朝鲜战场连战连败的局面陷入了悲观的境地,加上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在逃跑途中被友军误伤,导致车毁人亡,以至于“联合国军”弥漫着失败的情绪。

不久后,李奇微被紧急派往朝鲜前线

作为沃克的继任者,李奇微刚一上任,便连续撤换了五个师的师长,同时增加坦克和野战炮火,改善后方物资保障。

不得不说,身为二战名将的李奇微刚到朝鲜,就给志愿军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1951年1月中旬,李奇微命令“联合国军”出动一个加强团的兵力,流窜于水原与利川地区实施“狼狗行动”,用于试探性进攻。

他还反复查阅各部队的战报与前人的交战笔记,发现了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的进攻大多不超过八天时间,而且每次都是在夜间发起攻势。

李奇微很快就明白了,因为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不畅,不具备长时间进攻能力,只能一次带足7~8天的干粮,发动“礼拜攻势”。

当志愿军的战术打法被李奇微识破之后,朝鲜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

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李奇微集中“联合国军”地面部队16个师、三个旅和一个空降团,共计23万余人,由西向东发起大规模反扑。

“联合国军”的进攻来得如此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让中朝军队措手不及。

此时的志愿军兵力没有任何补充物资,第三兵团和十九兵团没有来到前线,第九兵团因为在第二次战役中冻伤减员太大,被迫撤往后方休整。

中朝军队留在前线的只有28万人,与配备先进武器的“联合国军”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彭德怀遵照党中央与毛主席的指示,下令部队“立即停止休整,稳步打开战局,做长期打算,立即转入防御作战”。

1951年1月28日,毛泽东对志愿军下一步行动提出明确要求:我军必须立即发起第四次战役,以歼灭2~3万美军,占领大田、安东以北区域为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曾泽生中将

李奇微那边为了打好这场总攻战,同样做了精心准备。

因为他已经摸清了志愿军的作战特点,遂一改“联合国军”过去分兵冒进的打法,采取了“主力靠拢,稳扎稳打”的战法。

将美军主力第一军、第九军、南朝鲜军一部分放置于西线,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攻击;美第十军和南朝鲜两个军团在东线进行辅助攻击。

在作战中,李奇微还实施了所谓的“磁性战术”。

磁性战术,顾名思义即美军凭借现代化装备的优势,像一块磁铁,始终与中朝两国军队黏在一起,最大程度消耗和打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

针对“联合国军”的进攻特点,彭德怀采取“西顶东放”的作战方针。

西线,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第38军第50军、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在金浦、仁川以北68公里的地区进行防御,坚决阻击“联合国军”向汉城方向进攻,牵制美军主力,掩护志愿军主力在东线歼灭敌人。

1951年2月底,李奇微下达进攻命令,在野牧里至安庆川40公里地带组织防御的志愿军第50军首当其冲。

2月3日上午,彭德怀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李奇微准备弃守汉城!

战机稍纵即逝,他立即电令志愿军39军、50军、朝鲜人民军一军团攻击汉城。

50军一路高歌猛进,协助39军打垮了皇家阿尔斯特来复枪团第一营。

“联合国军”不会善罢甘休,自2月8日起,美第一军向汉江逼近。10日,美第25师进占仁川港和金浦机场;美第九军集中主力,在大量炮兵、坦克和飞机配合下,昼夜轮番轰炸志愿军第38军阵地,企图攻占汉江南岸桥头阵地。

12日拂晓,美骑兵第一师1个团,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50门火炮支援下,向第志愿军三四二团一营扼守的350.3高地连续进攻。

该营营长曹玉海带领战士们连续血战7个昼夜。战至最后,阵地上只剩下连长和一名副班长。

配属第50军作战的志愿军炮兵一师二十六团三营也遇上了大问题。

由于距离太近,大炮根本无法射击,战士们将大炮直接推出工事,对着美军坦克实施直瞄射击。

敌人见状惊恐不已,丢下坦克逃之夭夭。

这种近距离“集火射击”的战法令敌人闻风丧胆,战士们在阵地上大喊“大炮上刺刀了”!

此战后,指战员们尝到了这一战术的甜头,“集火射击”便写入了我军炮兵的作战原则。

从2月8日至18日,志愿军第38军及第50军和人民军第一军团一部在汉江南岸又顽强坚守了整整11个昼夜,有效牵制“联合国军”主力,掩护了志愿军主力在东线的作战。

二、汉江阻击战之白云山英雄团

“联合国军”发动进攻后,志愿军50军依托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顽强抗击着敌人的猛烈进攻,特别是50军第149师447团发起的白云山阻击战。

白云山位于汉江南岸,海拔540米,左侧与光教山接壤,右侧与帽落山毗连,旁有铁路通过,山后不远即为汉江平川,为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战略据点。

汉江阻击战刚刚开始不久,第447团三营以及八连和师侦察连、团侦察排200人组成突击队,趁敌立足未稳之际,向汉城南边的水原发起突袭。

经过两小时激战,毙伤俘美军60余名。

拂晓时分,美军以十倍于我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和大炮轰击掩护下,向我白云山447团勇夺白云山阵地发起进攻。

从1951年2月3日拂晓开始,敌军向我白云山阵地倾泻数不清的炸弹,将山顶炸得地动山摇。

在30余辆坦克掩护下,敌军兵分三路向白云山发起猛攻。447团顽强抗击,阵地几经失守又夺回,弹药打光后即与敌军展开肉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白云山英雄团旗

至5日晚,447团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出白云山阵地。

白云山阻击战,447团同敌激战11个昼夜,共毙伤敌1400余人。战后,志愿军总部授予该团“白云山团”荣誉称号。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唯一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荣誉称号的步兵团。

三、50军在汉江阻击战中的贡献

前文简单介绍过50军隶前身是滇军第60军,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与有色眼镜的看法是,在当时的朝鲜战场上,50军并非王牌主力。

整个军的家底只有16门山炮,弹药的数量同样捉襟见肘。

50军面对的对手是美25师、美3师、土耳其旅和南朝鲜第一师15团,共四万多人。

敌人配备了300多辆坦克、100多辆装甲车、2000余门各型火炮。就武器装备和兵力对比而言,50军没有任何优势,反而处处被压制。

既然想打好这场“翻身仗”,军长曾泽生没有叫苦叫冤,更没有胡干蛮干,而是发挥了50军擅长的阵地战优点。

他先把少部分兵力分散到前线各个地方实行梯次距离战术,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坚决与敌周旋。

在40公里的50军正面防御阵地上,曾泽生布置了两道防线,尽可能拖住“联合国军”的前进步伐。

战斗进行过程中,50军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誓死不退。

饥饿、炮火、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给50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战。战到最后,50军的全体将士就是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牢牢地屹立在阵地上。

在50昼夜的汉江阻击战中,50军以减员万人代价毙伤敌军11000余人,俘敌61人,击落击伤敌机15架,击毁击伤坦克、装甲车40辆。

50军经此一战从“60熊”变为了“50凶”,终于可以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头了。

战后,彭老总表示新来的士兵和武器装备优先给50军全补齐。

毛主席也用“没想到一支起义部队打得这么好”来表达对50军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惨烈的汉江阻击战(绘画创作)

结语

汉江南岸阻击战结束后,彭德怀当着众位高级指战人的面说:自己一直以来犯了一个错误。

那就是在这场阻击战之前,彭德怀其实并没有那么放心50军。

当然不是说彭老总没把50军当成自己人。只是他有所顾忌,害怕50军没有抵挡住敌人的猛烈攻击,导致影响了整场战局。

结果是显而易见,50军不仅完成了上级安排的阻击任务,同时还与兄弟部队牵制住了美军长达50多天。

一直不喜形于色的彭老总也是罕见地向众人夸奖了50军全军将士的英勇。

若在对岸的老蒋得知了他手下的“60熊”弃暗投明后已经变成了“50凶”,不知会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