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梁思成找到中央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苏联专家却急匆匆地找上门来,大叫:“不可以!”

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兴建出一批特殊的建筑,其中有着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像是民族饭店、工人体育馆等等,在这批建筑里,最重要,也是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人民大会堂

这个任务不是一般的大,而留给人们的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所有的事务都必须夜以继日的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于设计师来说更是如此。

为了设计人民大会堂,中央召集了国内的建筑学大师,在会议上,他们提出了中央对于大会堂的要求:

首先就是要大,要宽敞,这样是为了保证这里能够容纳许多人,其次是要能够在场的人,无论远近都能够看到台上的人,听到台上人的讲话,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却也是最难的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听到这些要求之后,这些设计师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国外剧院的那种风格,这样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容纳更多的人,也可以以讲台为中心,让其呈现出圆弧形状,,这样就可以在每个角度都能够看到人听到人。

这个方案很快就确定了下来,但是在修建地点之上,会议中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那天的大会上,梁思成同志的态度十分的明确,在他看来,将人民大会堂建立在天安门附近就是一种“西而古”的愚蠢做法”

一边是偏西方的的现代建筑,一边是象征着历史的古代城墙,这两种风格说什么也算不上协调,对于他的观点,在场的很多人都表示赞同。

在看到很多人点头表示认同之后,梁思成紧跟着继续说了下去:“我认为,大会堂的地位十分的重要,为此单独开辟一块地方建造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从现在北京城的各个地方来看,五棵松的附近是最为合适的地方。”

五十年代末,五棵松一带是被作为新城进行开发的,将大会堂放在这里,既符合格调,也符合后续的开发,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中央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场内的苏联代表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如今的新城计划尚未开始,若是新城没有顺利的建设成功,那么将大会堂放在这里无疑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如节省资源,放在最显眼,也最方便的位置。

两种声音在会议上争吵个不停,谁都不服谁,最终还是中央拍板,决定把大会堂放在了天安门的附近。

大会堂的建设过程十分的容易,上文讲过,留给人们的时间并不多,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将这一个足以容纳万人的场地给建好,并且达到要求,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为了能够完成这项工程,政府下达了一则通告,召集广大群众前来帮忙建设,一时之间无数人前来政府报名,大家都想为国家和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建设大会堂的时候,每天有近万名工人在里面工作,日夜不停,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他们只知道,自己参与到了一件伟业之中,他们在这所建筑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无数人夜以继日的努力之下,在国庆的前一个月,这所建筑顺利的完工,它是献给祖国母亲的一份特殊礼物。

它的成功,不仅仅展现了新中国在建筑代表上的新成就,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它见证了这个国家无数的重要历史时刻,是中国人民心目中永恒的丰碑,它将永远的矗立在那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昌盛。

信源:

人民大会堂选址天安门秘闻:苏联人起到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