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一个写了一辈子言情小说的女作家,一个终其一生都在和大自己很多且有家室的男人在情感纠缠的恋爱脑女人,一个用一生在治愈原生家庭伤痛的不幸的孩子。
她一生68部作品,本本大卖,在八九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
虽然里面的故事有很多道德瑕疵,在现代人看来几乎是毁三观,但在那个年代,被无数少男少女追捧。
不仅如此,琼瑶还与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平鑫涛成立了影视公司,把所有的作品都拍成电视剧。
捧红了很多女演员男演员的同时,琼瑶和平鑫涛夫妇也赚得盆满钵满。
两人在台北有占地上万亩、价值5亿的影视基地可园,在淡水区,也有一栋叫双月楼的7层豪华别墅。
可以说琼瑶的这一生,既出了名,又赚了钱。
更主要的是,对于一生都在追求爱和被爱的她来说,还得到了别人的丈夫,也就是现任平鑫涛,长达40年的陪伴与守护。
名利与爱情三丰收的她,简直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声名在外的女作家,却在86岁的年纪,结束了此生的“大闹一场”,选择了在房间一氧化碳的肆虐下,“悄然离去”。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化作雪花,翩然归去。
在文艺的长河中,琼瑶曾是那颗璀璨夺目的星,用文字勾勒出无数人对爱情的绮梦。
可当她的人生画上句号,尤其是他以这种非常具有争议的方式离开,留给了后人无限的叩问和质疑。
她这样的离开方式,究竟是洒脱地活出自我,还是误导后人呢?
对此,一位上海大爷的说法,可谓是非常通透。
这位上海大爷,仿若一位洞彻世事的智者,街边一坐,出口便是珠玑。
提及大家对于她这种死法的批判,大爷微微摇头轻叹:
“很多人说人死后应该寿终正寝,应该保持完整,我想问一下,什么叫完整?一根管子这里也插那里也插,这个人,他就不是一个自然的人了。
就像一条路,这里破了一个洞,那里插了一根管,它还是一条自然的路吗?
插管维生,这本来就不是自然的活了,而是人为的活着。这样对于当事人来说,还不如死了好,因为她很痛苦,因为她本来年纪就大了。
就像家里买的一辆摩托车,一个冰箱,用了二三十年了,它坏了,你觉得还有必要修吗?即便修好了,还能正常的使用吗?人也是一个道理。
人应该自然的活着,如果不能做到,那就不要人为的去干预。”
大爷的一番话,可谓是十分通透。
当一个人已经不能感受食物的味道,已经不能靠着身体的机能自行地活着,而需要靠各种人工插管或者其他技术去维持生命。
关键是她的心脏可能还在跳,但意识已经没有了,这种活,还算活吗?
在某一种意义上,可能比死亡更难受。
这种为了活而活,为了迎合世俗的期待和主流价值,而违背自己个人真实的善终意愿的活,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琼瑶才选择了这种方式,就是她之前在采访里讲到过的善终权。
琼瑶写的情啊爱啊,似春日繁花,绚烂得刺眼,把姑娘们的心搅得不得安宁,好似人生缺了这般疯魔的爱,便寡淡无味。
遥想往昔,多少少女为书中“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绝恋迷了心窍,将生活的琐碎务实抛却脑后,一心只盼着那梦幻情事降临己身。
回溯琼瑶的感情轨迹,从与平鑫涛的半生羁绊到往昔的种种爱恨,看似馥郁芬芳,实则暗流汹涌。
她这辈子追爱不辍,却未料到,有些爱不过是镜花水月,掺杂诸多杂质。
平鑫涛给予的那份情,有名利的丝线缠绕其中,她却视作无瑕美玉,直至遗产风波乍起,方如梦初醒。
这般被爱裹挟一生,哪能算真活出自我?
分明是陷在自编的情网,脱不得身。
个人认为,人活一世,真正的自我,源自认清生活真相后仍能踏实前行,绝非在虚幻情爱里沉沦。
于我而言,琼瑶的离世,并非简单能用活出自我或误导后人定论。
她无疑曾勇敢追爱,打破世俗桎梏,在创作上开辟独有的浪漫天地,这份勇气彰显着自我追寻的光芒。
可她笔下过于理想化、极端化的爱情范式,确也让部分后人迷失,忽略生活本真。
她的死,或许是一场漫长自我博弈后的解脱。
历经情海波澜,晚年又逢诸多纷扰,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挣扎许久,最终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谢幕。
这算是对跌宕一生的收尾,有活出自我几分倔强。
但不可否认,那些因过度沉溺她勾勒的爱情幻景,在现实里撞得头破血流的年轻人,又凸显出她无意种下的“误导”苦果。
琼瑶一生,是部复杂的传奇,留给世间无尽咂摸的余味。
是活出自我,还是误导后人,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因为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
潇洒与否,精彩与否,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毕竟,那是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她自己才具备最终解释权。
我们不能站在个人的认知上,世俗的眼光上,去狭隘的评判琼瑶的离开方式。
只能说,我们来这世间一遭,本来就注定了很多东西不能自主选择。
比如,不能选择是男是女,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要什么样的父母。
那我们的死,尤其是插管维生的那种苟活,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做一回主呢?
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公众人物,都没有必要活在世人的期待里。
那就是觉得我们需要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所谓的善终或不善终的榜样,那都是我们把自己的价值依附在别人的眼光里。
真正的洒脱,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人生的打开方式,包括离开方式。
无关道德,无关榜样力量,无关他人的期待,无关世俗。
所以,她的离开,究竟是误导了后人,还是活出了自我,我想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那就留给世人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