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APP 选择将自家产品的最大回撤放在显著位置,以一种“自揭伤疤”的方式来与持有人互动,这需要是何等的“逆行”勇气。
中泰资管 APP 正是选择了这种方式,来发布其 10 周年司庆的 7.0 特别版。
然而,问了身边几位中泰资管产品的持有人,却无人震惊。这样在行业中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在中泰资管的许多持有人看来却属于很“中泰资管”的正常操作。
逆行
对于一家资管机构,维护运营一个 APP 的意义何在?
近期,不少基金公司 APP 的境遇颇具戏剧性,多家中小基金公司纷纷选择“退群”,暂停 APP 服务,全力拥抱第三方渠道的怀抱。
曾几何时,基金公司推出自家 APP、打造直销渠道是热门趋势。毕竟这不但可以将用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还可以无需与第三方渠道分享尾随佣金。许多公司都站在“卖货”工具的角度考量,纷纷以免申购费、部分基金仅限直销等方式来吸引用户。
这种APP 的设计理念,定位直销功能。然而,免申购费确实能带来短期的用户增长,但这种增长是脆弱的,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用户很容易流失。
不仅如此,运营 APP 的成本又是实打实的。将 APP 定位直销功能的资管机构,一旦发现直销 APP 从“卖货”角度入不敷出,就会有人选择放弃直销、放弃官方 APP 了。
可如果回到逻辑起点,APP 于一家基金公司的意义,真的就只有“卖货”吗?
相比之下,中泰资管选择了一条更具远见的路径。
他们将 APP 定位为“投资路上的好朋友”,这不仅仅是一句营销口号,更体现在具体设计上。首页不设产品推荐、突出展示投研团队的专栏文章,设置“老地方”专区提供书单推荐和积分兑换,这些细节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不是要在 APP 上卖给你产品,而是希望提供服务和陪伴,真心想和你交朋友。
我一直相信,哪怕是在商业社会,商家与顾客的关系,也应该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而不是单向的索取。在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关系也应该如此,建立真诚的连接、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或许才是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注定是一条不简单的“孤勇者”道路。
曾几何时,中泰资管以旗下姜诚、田瑀等基金经理周更专栏而闻名,这些内容甚至多到可以集结成小册子,为持有人所追捧。但写专栏这件事儿,多少还算基金公司的正常操作,对打品牌也有帮助。
但你若打开“中泰证券资管”视频号,还能看到不少类似“纺织服装-制造商,一口气快速入门”、“电商平台一口气快速入门”这样没有产品植入,只做知识科普的中视频。这些视频动辄 20 分钟+的时长,在这个追求短视频追求带货逻辑下的资管生态下,显得多么格格不入,但又异常珍贵。
至于在今年十一长假结束后,在高涨的买买买情绪中第一时间发布了一则“风险提示”,做了一段 1 分多钟的视频提示市场有波动、投资有风险,更是相当“中泰资管”的操作。
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需要大量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带来明显的商业回报。但正如古人所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快速见效的时代,中泰资管的尝试无疑具有某种示范意义。
交心
君子之交,虽然淡如水,但却可以“交心”。
说回文首提及的话题:中泰资管在产品展示时,不把收益率大幅度展示,反而将最大回撤和回撤修复时间作为重点信息呈现。
这个选择,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在相亲市场上,大多数人都在展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而这个APP却像是一个坦诚地告诉你“你可能会经历这些”的对象。
这种做法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在当前的基金销售领域,“收益率至上”几乎成了一种默认的潜规则,更常见的做法是把阶段性收益率更高的产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仿佛在进行一场“数字竞赛”,而早年基金“业绩榜单”更是风靡一时。
然而,我们都知道,投资市场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而风险正是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最容易忽视,却最应该关注的要素。
中泰资管选择突出展示最大回撤,这个看似“自揭伤疤”的做法,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难得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它像是在告诉投资者:投资不是买彩票,而是一场需要充分认知风险的长期行为。最大回撤数据的展示,某种程度上是在提醒投资者:你的投资可能会遭遇这样的跌幅,你准备好了吗?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还展示了回撤修复时间。这个指标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可能会亏多少,还告诉你上一次回撤究竟花了多长时间才从亏损中恢复。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实际上是在帮助投资者建立更理性的投资预期,培养更健康的投资心态。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不满其实源于预期差、也就是卖家秀和买家实感之间存在较大出入。虽然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依然会经历震荡,但当卖家选择关上“美颜”而把“伤疤”展现在买家面前时,买家也自然会有更合理的预期。
“投资路上的好朋友”这个slogan,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真诚。
好的朋友不是一味迎合你的期望,而是在必要时说一些你可能不那么愿意听,但确实需要知道的真话。在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稳赚不赔”、“收益惊人”的营销话术时,这种坦诚的态度显得尤为可贵。
说到底,朋友相处,信任二字重于一切。
要知道,唯有在真挚的友情或者至深的爱情里,我们才得以卸下平日里装点门面的各色面具,才敢于放下戒备,将内心最为脆弱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对方——就如同基金展示最大回撤,恰恰呈现了它最不设防的一面。这般坦诚,正是中泰资管对持有人的一种笃信:深信他们早已洞悉风险与收益的辩证关系,早已信赖基金经理的长期超额能力,不会因为看到短期的最大回撤数据而惊慌失措。
闭环
站在“投资路上的好朋友”立场上,一个资管机构的 APP 价值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十多年书店的变迁。在电商冲击下,传统书店纷纷转型,由单纯的售书场所变成文化空间和社交场所。成功的书店不再只是卖书,而是在打造一个精神家园。中泰资管的APP似乎也在尝试类似的转型。
是的,如果跳出“卖货”的逻辑,从“交个朋友”的角度,有太多的事情,是依托于第三方销售渠道做不到的。
比如在中泰资管 APP 上,有一个“亲密度”的数值,可以帮助用户提升用户等级。用户首次观看风险提示视频、阅读基金经理的专栏,又或者参与对某个特定基金经理了解的小测试,都可以增加亲密度。通过设置“亲密度”这个看似简单的机制,APP巧妙地将投资教育、风险提示等必要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用户自发参与的互动环节。这个设计背后体现出深刻的思考:投资不应该是冲动的、盲目的,而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和互信的基础上。它将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从单向交易推进为双向了解。某种程度上,它试图建立一种“相知相守”的投资伙伴关系。相知才能相守,中泰资管的“亲密度”这个概念,无疑是将这条路想的明明白白了。
当你获得亲密度,升级成 V2 以上会员后,则可以每季度领取“贝壳”,贝壳的价值则是可以在“快乐加贝”区域兑换各类礼品。兑换礼品,在各类 APP 的积分福利区并不罕见,但难得的是,中泰资管的兑换区除了常见的数字卡、实物礼品之外,还有“好朋友书架”,可以兑换基金经理的文集小册子,以及他们推荐的书籍和其他值得一读的书目——比如孟岩的《投资第1课》和《雪球投资漫画》。这样的设计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不只关心你的投资收益,更在意你的投资认知的提升——毕竟投资是一场关于认知、知识与智慧的长期练习。
换句话说,这些细腻设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忠诚度管理”系统,而是一种长线育人的方法论。投资并非追逐短期收益,而更像是一场不断修习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资管机构不仅是你的引路人,甚至还可以成为你的书友、同行者、观察者和对话者。从这个角度看,中泰资管 APP 所传递出的价值,可以说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管APP,在某种程度上,它在努力创造着一种新的范式。
显然,这些高度定制化的功能,显然是第三方渠道无法“闭环”的 。
归根结底,金融科技的发展不应该只是提高交易效率、丰富产品供给,更应该致力于提升投资者的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正如一个好的书店不仅卖书,而是在培养读者;一个好的投资平台也不应该只是卖基金,而是要培养明智的投资者。
更深层次来说,这种运营方式折射出当代资管行业的一个重要转向: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着“投资陪伴者”和“财富管理伙伴”的角色演进。在这个过程中,APP不再是简单的交易通道,而是成为了连接机构专业能力与投资者成长需求的桥梁。当我们将用户视为“朋友”而不是“客户”时,服务的边界自然会被拓展,价值也随之提升。
在普遍奉行“短期业绩至上”的行业氛围中,中泰资管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不以短期业绩考核基金经理。这种看似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实际上切中了投资本质。投资从来就不是一场短跑竞赛,而是马拉松。
中泰资管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容的文化、长期主义的考核机制、透明的投资者沟通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旗下基金经理越来越得到持有人的认可,恰恰印证了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效性。
“投资路上的好朋友”这个定位,看似平实,实则暗含深意。它既是对传统“委托-代理”关系的超越,也是对长期主义的另一种表达。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持续的信任维系。对投资者是这样,对公司员工是这样,对股东也是这样。
写到这,我突然冒出一种感觉,中泰资管也许并非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系列理念、制度与实践的集合体,他们的APP就是这种集合体的现实表达。
也许基金公司的经营运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也总会有理想主义,愿意多走一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