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灵宝市五亩乡项城村的一座小磨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前来磨面的村民排起长队,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别具乡土气息的 “年味乐章”。
“砰砰砰……快开门,门口都排成长队了。”12月18日,天刚蒙蒙亮,项城村张红庆的磨坊门前已经陆续有人赶来,三轮车、电动车,甚至小轿车上鼓鼓囊囊的装满了小麦、玉米。
张红庆的这间小磨坊就在自家后院,从院子里推开门,他和母亲就进入到了磨坊内,打开一盏节能灯,开了磨坊临街的门,按照排好的队伍顺序把一袋袋装满小麦、玉米的布袋搬进磨坊里,启动电源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座小磨坊坐落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平日里为附近群众加工日常所需面粉,而到了春节前夕,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孩子们常年不在家,春节才能回来,他们就盼着能吃上这新磨的面做的馒头、饺子,那才有家的味道。”前来磨面的宋曲村村民毛慧朋一边打扫着磨好的面粉,一边笑着说,言语间满是对传统年俗的执着。
磨坊内,机器飞速旋转,张红庆戴着口罩,一会扛起一袋麦子到进电磨口,一会又帮磨面的群众挑拣麦子里的石子,忙得不可开交,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拭。他专注地盯着磨粉进度,熟练地操作着磨面的机器。
“这几天比平常多好几倍的活儿,从早到晚都不带歇的,一家人都上阵帮忙!”张红庆边干边说。
谈话间,只见金黄的麦粒欢快地钻进电磨,瞬间化作簌簌而下的洁白面粉,恰似冬日里一场温暖的“瑞雪”,装满一个个等待许久的面袋。
“你看来磨面的都是自己种的小麦、玉米,赶着春节前来磨新面,少的磨百十来斤,多的磨四五百斤,分装成一二十斤装的小袋子,等春节孩子们回来让他们带走的。”张红庆说。
据张红庆介绍,他们家经营的磨坊从爷爷辈已经开始了,到他这代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乡亲们还是认准了他家这小小的磨坊,逢年过节,生意依旧火爆,因为它磨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乡亲们对团圆、对传统年俗割舍不断的深情。伴着四溢香气,浓浓年味在这一方小世界里沸腾翻滚,为新春佳节备足了温暖 “底色”。
“我们家这个磨坊也算得上是祖传的了,如果有可能的话,一定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不管时代咋变,这老磨坊里磨出的乡情、年味可不能断。”张红庆说。
(图文/谢小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