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财安

在寒冬季节,笔者再次来到吉林省汪清县,在零下18度的严寒天气下深入农村,体验当地的农村生活。目的是想考察,为什么在清朝时让人闻之色变的宁古塔能摇身一变,今天成了小康乐土。汪清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级市)底下的一个县,直线距离朝鲜只有18公里,可谓近在咫尺。2020年前,户籍人口只有约20万的汪清县是全国832个贫困县之一,是国家重点帮扶的对象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清这个名字本音“旺钦”,源于女真语(满语),乃堡垒的意思。境内沟壑纵横,河流密布,森林覆盖率达到惊人的88%。清朝时期,此地乃朝廷流放重犯之地,属于“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中的宁古塔地区。那时,生产技术落后,加上冬天天气苦寒,物质缺乏,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苦。新中国成立后,汪清县的社会状况有所改善,但因为地处吉林省东面的偏远地区,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经济也长期落后于东北其他地区

改革开放后,贫困的状况虽有相当大改善,但仍是全国贫困落后地区之一。2014年深化改革开放后,中央把汪清县纳入扶贫政策的范围内,同时不计工本,把高铁与高速公路修到县城,加上本地百姓在省、州、县政府的领导下砥砺前行,苦干大干,全县开始有了明显变化。2020年,汪清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在各个方面呈现出飞跃式的进步,踏上小康道路。

汪清县之所以能跨越困难,步入小康,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官员与百姓结合成一个积极有为的团队,发挥协同效应,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句话,就是当地官员有视野,敢担当,富能力,勇前进,以提升百姓的福祉为己任,而民众则在政府的领导下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精神努力打拼,依靠自己的能力奔小康,而不是满脑子都是向政府“摊大手板”。

在汪清县一个名叫新兴的朝鲜族、汉族混居农村,笔者认识了一户汉族农民。他们一家四口的经历,不但是国家筚路蓝缕、一路奋发自强的一个民间缩影,更向香港市民展示了什么是中国人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不向现实低头的精神。2000年时,这个安徽家庭为了寻找更富足的生活,夫妇俩来到了东北。根据他们忆述,那时安徽老家地少人多,两夫妇就算是拼命工作每天也只能赚到几十元,仅堪糊口。后来一位在汪清县讨生活的老乡跟他们说,那边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是缺乏劳动力,只要不怕苦累,肯干敢干,就能轻松赚到一倍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安徽与汪清县远隔千里,但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夫妇俩不惜离乡别井,带着小女儿来到了新兴村,儿子则留在老家。刚来时,夫妇俩仅携带随身衣服,除了决心外什么都没有,一头扎进了在新兴村野外种植木耳的行列。那里冬天温度最低可达近零下30度,所以一个能足够保暖的居住地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初来乍到,人生路不熟,兜里也没有钱,怎么办?

那位农民朋友领我到一块位于半山的草地前指着说,村里见他们确实艰苦,就允许他们在那利用村上的废木废板搭起一个棚子居住。他们又捡拾附近的泥土石头,垒起了一个取暖与煮食用的土笼。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但这位农民朋友对当时近乎以天为盖、地为席的生活不但没有半句怨言,反而展现出对附近空气清新、又有溪涧为伴、春暖花开时花儿遍布草地的经历的无比享受。这种不怨天不尤人、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正是部分香港人所缺乏的。

她说,在新兴村及附近,夫妇俩辛勤工作,每天可以赚到百多元,偶尔更能达到两百多,收入比在老家翻倍。8个月后,他们回乡,把留在家中的儿子也带了过来团聚,一家从此全力拼搏的生活。在与他们儿子于村里散步的时候,他不时在一些破旧的朝鲜族村屋面前停下来指给笔者看,说他家曾在那里借住1-2年,在搬到现在自己拥有的房子前的十多年里,前后搬了十次家,因为是免费能省钱。而2000年时,香港正是意气风发,很多香港人以为还是大地永在脚下、富贵可以久享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十多年打拼,他们终于攒够了钱,先后买下了几块当地朝鲜族村民放弃不种的田(都跑到了韩国打工赚外汇),又盘下了一间旧村屋,在当地安家定居。他们一家四口非常勤劳,并没有因为生活好转而停步,而是利用国家越来越好的三农政策,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这几年,儿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利用交通便利、网络发达的新条件,干起了自媒体与直播带货,销售自己家与附近村民生产的如木耳、黄豆、蜂蜜、大米等优质农产品。因为品质优良,价钱公道,所以大受网友欢迎,常常供不应求。

在她家的门口一侧,这位农民朋友骄傲地指着一块收拾得非常整齐的田地对我说,这本来是一块废弃空地,猪牛粪便堆积如山,经常发出恶臭,是他们一家人花了很多时间才收拾出来,既改善了环境,又可以用来种植农产品,增加收入。依靠自己,敢想敢拼,化害为利,这个内地普通农民展现出来的精神,值得香港人学习借鉴。

行政长官李家超最近去芜存菁,展示出改革求变、引领香港由治及兴的决心,希望香港市民也能如上述的农民朋友一样,在政府领导下重新发挥中国人团结努力、勤劳向上的精神,成为由治及兴之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