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又至岁末,盘点今年各地民生领域的发展进步,无论是人居环境还是公共服务,都让群众的幸福感有了巨大提升。山西晚报记者从城市到乡村,分别就此采访了相关样本,记录民生发展。
长治市的民生环境账单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近年来,长治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清理村庄残垣断壁、生活垃圾、村内河渠、农业废弃物、农户庭院,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不良习惯的“五清一改”整治行动为重点, 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勾勒出一幅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生动乡村新图景。
  内外兼修,由点上出彩到整体提升
  尽管寒意渐浓,但游客来沁县牛寺乡走马岭村游玩的热情依旧不减,“我喜欢摄影,这里越来越美的景色深深吸引着我。”远道而来的游客赞不绝口。
“路宽了,灯亮了,环境好了,生活越过越舒心,小孙子回来都不想走了。”村民王婶笑呵呵地说。
走马岭村历史悠久,是千年古村落,以曾是“晋商万里茶路”上的一个驿站和节点而闻名。“前些年,村子里环境差、底子薄,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农业。现在,我们把示范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环境变好了,村子变美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滋润。”村党支部书记王耀宏介绍。今年,走马岭村被沁县确定为“千万工程”提档升级村,通过扎实推进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好风景”正在变成“好钱景”。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前提。今年以来,长治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千万工程”三类村分类建设相结合,以精品示范村创建行动为引领,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由点及线、由线到面,打造各美其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转变。
环境整治不停歇,乡村风貌焕新颜。围绕“五清一改”整治重点,从4月份开始,长治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各县区、乡镇、村居迅速行动,对重点区域、难点问题逐个攻坚突破。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市今年建成各类型中转站209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自然村比例达98.9%;实施152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047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5%……经过持续整治,广大乡村面貌全面提升,呈现出环境美、生态优、产业旺的全新景象。
  干群齐心,从“要我做”变“我要做”
  “以前我家门口堆满了垃圾杂物,村干部帮我一起清理后,圈起了篱笆,种上了蔬菜,你瞧现在多好看呀。”襄垣县善福镇堡底村村民陈亮一大早就开始清扫庭院,对家门口的温馨环境满心欢喜。
在堡底村,道路两旁、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以前家家户户把垃圾、柴草往大门口堆,怎么说也不听。这几年村里形成了良好风气,大伙儿不但把自家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只要我在微信群里招呼一声,都会争着抢着把公共区域也收拾得利利索索。”堡底村党支部书记赵正文说。
整治庭院、清理垃圾、拆除违建、清洁河道……这些年堡底村在人居环境提升上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今的村庄,道路宽敞、干净整洁,健身设施、绿化亮化配套齐全,村南浊漳河沿村而过,清澈通畅,一街一巷、角角落落都是风景,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是主战场,村民是主力军。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长治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宣传、评比学习等活动,积极引导村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各村上下齐心、攻坚克难,聚焦各区域重点、难点、堵点,深入开展“五清一改”行动,全面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贴乱画及侵占河道、道路、沟渠等行为,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党员带头干、群众比着干、干群齐心干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
  建管结合,确保环境长治久美
  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放眼长治全域,散落其间的乡村各美其美。这是长治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出的亮丽答卷。斐然成绩面前,如何进行长效管护是一道必答题。
为不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效,确保村庄环境长治久美,长治市在做好前期整治提升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用“绣花功夫”打造共建共享共管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今年以来,长治市完善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建立健全合力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高位推进机制;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听取工作汇报,调度安排阶段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工作落实。同时,对农村户厕突出问题开展拉网式排查,加大问题排查和整改力度,积极探索改厕后续管护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全过程监管,执行落实好已经建立的卫生机制,督促各县区加强设施设备使用监管,确保收运处置体系稳定运行。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开展文明乡村、星级文明户创评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生活习惯,逐步健全民建、民管、民用的长效机制。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孝义市的民生发展账单
聚焦养老托育 打造“孝亲颐养”服务品牌
  12月16日上午,中共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县市区专场第一场)。作为我省唯一上榜全国百强县市的孝义市成为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角。
孝义市是全国唯一以“孝”文化和“义”文化命名的城市,孝亲敬老、义利并兼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近年来,孝义市锚定工业强市+文旅富民“双轮驱动”新方向,聚力“一园一企一业、一区一镇一链、一城一河一湖”三大路径,深化全方位转型,加快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强劲态势。作为全国最大的县级焦炭生产基地、氧化铝生产基地和全国首批50个重点产煤基地之一,孝义市的焦化产业在全省率先进入大型现代化焦炉时代,并且全部配套了干熄焦余热发电;氧化铝产业生产自动化率达到了90%以上,建成了国内首家氧化铝智慧工厂。同时,该市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锂电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和白酒、碳基新材料、铝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孝义市将“割股奉母”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五大行动”为路径,积极打造“孝义·最爱妈妈的城市”文旅品牌。该市的老城区保护开发、曹溪河文旅康养示范区、胜溪湖生态创新示范区三大标志性项目和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开发了低空旅游、太空舱等体验项目。目前孝义市正在探索“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做细文旅运营、做实文旅富民。为实施全产业链打造行动,孝义市出台了15条支持文旅的改革措施,以特色餐饮和品质住宿为重点,布局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的旅游业态。
为提升城市品位、改旧换新、完善功能,让城市真正宜居宜业,目前,孝义市已全面完成三大棚户区改造征迁,4.5万农民搬迁入城,城镇化率超71%,建成区扩展到近30平方公里,稳居全省县城首位。同时,孝义市还高标准规划孝商总部、永安十驿、生态康养、多彩乡愁等项目,城区一河两岸、沿河环湖的滨河城市格局更有魅力。为畅通城市大循环,孝义市先后实施了新义街、胜溪街等城区主干道路改造,在关键路段新建4座人行天桥;年内新增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内畅外联、四通八达”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孝义市铺开了71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了68个街角游园,群众出门就能进园、推窗就能见绿。
据介绍,孝义市每年财政支出八成以上用于民生事业。近年来新改扩建学校8所,新增学位7800余个,教育教学环境提档升级,高考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县域前列。聚焦健康孝义建设,800余张床位的孝义市中心医院建成投用,先后与北京协和、西安唐都、解放军总医院等知名医院建立专科联盟,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5名,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市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聚焦养老托育,出台“一老一小”服务保障19条改革措施,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和“1+ 6+N”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新模式,打造了“孝亲颐养”服务品牌。
“一老一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今年孝义市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把“一老一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该市制定了19条关于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水平的改革措施,补短板、增供给、优服务,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一是构建“1+6+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以市级康养中心为核心、6个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辐射,139所日间照料中心和4个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二是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推广养老院和卫生院实行“两套牌子、一套人马”的“两院一体”服务模式,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国家级医养结合标准化试点单位。创新发展“互联网+医养康护”模式,在社区配套智慧医疗室、量子理疗设备、社区食堂等设施,方泰东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城乡养老助餐服务,建成社区食堂12家、日间照料助餐点100家,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阶梯型就餐补助,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暖心饭。三是提升托育服务水平。建成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在社区、医院、学校等开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或小微托育服务站,成功创建省级托育服务示范机构1个,民营托育机构17个,“1+N”托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山西晚报记者 王晋磊

阳泉市平定县的民生服务账单
人社业务“就近办” 构建便民“幸福圈”
  “让我眨眼我眨眼,让我点头我点头,为啥还是认证不了?”临近年底,又到了老年认证的时候。12月16日,68岁的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村民张怀英,独自在家抱着个手机,一阵忙活,可不知什么原因,手机APP认证系统始终提醒她认证失败。
张怀英是位独居老人,老伴儿已经过世,儿女也不在身边,就在她为老年认证的事着急时,村里人社服务人员赵晓波主动上门来服务了。只见他掏出自己的手机,帮老人登录了相关APP系统,按照提示,一步一步帮老人进行操作。不料人像差异太大,线上确实无法完成认证。
“这可怎么办?认证不了,我这养老金是不是没法领了?”老人着急地问。“别急,我帮你拍照上传系统,可以线下认证。”赵晓波一边安抚老人,一边为老人拍照,让老人填写承诺书,之后回办公室帮老人将资料上传系统,完成了线下认证。当老人按时领到当月养老金时,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多亏这个‘就近办’政策,帮我解了燃眉之急。”
像张怀英一样,享受到人社业务“就近办”便民优质服务的群众,不胜枚举。随着城镇化及老龄化进程加快,许多村被合并,村里居住的多为老年人。有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甚至没有智能手机,想要办理一些网上业务常常需要东奔西跑,四处求人,很不方便,这也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4年,为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就近办”“快速办”的需求,我省将“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作为民生实事之一牢牢抓在手上。为将这一惠民工程办实办好,平定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大力推进,以“就近办”“一站办”为出发点,聚焦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问题,制定了《平定县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全力破解人社服务业务下放、窗口前移过程中“下不去、接不住、办不好”的难题,将就业、社保、劳动关系、技能培训、社保卡服务等人社公共服务延伸至乡、村,在全县10个乡镇、2个社区办事处设立了12个人社服务站、237个人社服务点,逐步健全了横向联动各部门、各窗口、各业务服务人员,纵向贯通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基层站点、代办员的“三纵三横”政务服务体系,构建起了三级公共服务新模式,打通了就近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村(社区)干部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频繁,具有“熟人效应”天然优势,通过长期互动和服务,村(社区)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因此,平定县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前沿主阵地优势,将各人社业务基层服务站点均设在乡镇(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开为民办事的场所内,添置了办公设备,配备了一名或以上专兼职工作人员,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赋能,打破人社内部数据壁垒,实现人社内部及相关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开通了高频次、低风险的就业社保服务事项共40项。其中就业服务19项(“找工作”类服务15项,“学技术”类4项);社保服务21项(“办社保”类服务18项,“用社保卡”类3项)。
各人社业务基层服务站点不仅开通窗口服务,还配备了自助设备,为群众提供自助服务,为自主操作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办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及偏远乡村等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代理办、预约办服务。
据了解,推动就业社保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工作开展以来,平定县人社业务办理有效缩短了群众业务办理时间,提升了群众办事效率。截至目前,平定县人社政务各基层站点共接受居民咨询3万余次,受理各类业务165000余件,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1100余条,解决群众就业7500余人,为群众办理社保业务90000余件。
平定县人社部门负责人表示,优化政务服务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支撑。他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优化政务服务,以“变”求“便”,帮群众“就近办”“快速办”,进一步努力构建便民“幸福圈”。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通讯员 苏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