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之明在其社交账号——“老徐说道”中写道:

“现在的袁立,越来越像公知了”。

其在文宇下,还转发了一条“袁立语录”的截图,其中袁立如此称:

“一个看见不公就想发声、不吐不快的人,是最值得深交的,那不是莽撞、幼稚,那是正直、侠义”。

“一个对丑陋袖手旁观、对罪恶保持沉默、置若罔闻的人,那不是理性和宽容,那是隐藏起来的罪恶”。

袁立是一位知名女演员,她不仅在演艺圈里很有名气,且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也被很多人关注——其中的原因大致有:

一是她从事的公益慈善事业。袁立曾上了“2017中国慈善名人榜TOP30”第8位;2020年时,还登上了《2020中国慈善明星榜》;在汶川大地震时,她曾捐款31万元;她还向西南干旱灾区捐款16万元;作为“大爱清尘”公益基金志愿者,她多次到秦岭山区,探访尘肺病农民。

因为做慈善,她却引发过争议,于是,袁立在2019年9月12日,于朋友圈中,晒出两张自己做公益的票据,证明她做公益三个月,就已捐了4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袁立还喜欢在公共领域发声,并由此出现了一些“袁立名言”。

比如,袁立曾说:“希望将来我们的孩子,能像文明国家的孩子一样,拥有五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清风拂面的温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她还说过:“不论这个世界多么糟糕,现实多么喧嚣,我的内心总要有一片宁静敞亮的天地,那里生长着美!无论人心多么黑暗,我的内心一定要明亮!”

“你可以侮辱另外一个人的身体,但决不可以侮辱人的灵魂”等等。

其三,在袁立身上,发生过一些社会性事件,引发人们对她的争议。

比如,她曾因误闯公交车道被罚款。还有,2016年12月,袁立在美国华盛顿时,参观了朝鲜战争美国士兵纪念陵园;且她竟将“朝鲜战争”表述为“韩战”,也是一时引发了较大的争议声音。

正是因为这些争议性的表达与观点,也让一些人给袁立戴上了一顶似乎已被污名化的帽子——“公知”!

而人大的徐之明教授,在看到袁立的这段名言后,也调侃称“袁立越来越像公知”了——但显然,徐教授表达的含义,并非真的是对袁立的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遇到老人摔倒时,不敢毫不犹豫地上前帮扶了;还有,在遇到社会不公、丑恶现象时,也开始大多变得沉默不语、无言以对了——像王小波所言的“沉默的大多数”,确实成了一大悲哀的现实存在!

原因何在呢?显然与社会环境大有关系——当“南京彭宇案”横空出现后,有人说,这会让中国的社会道德水准,从此下降若干年!

因为,对敢于出手的好人,有人反而诬陷之,好人好心,却不能得到社会的很好支持和保护,这能不让人心冷和后怕吗?

同理,对于敢于发声,与丑恶现象势不两立者,却有可能被认为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甚至当作“抹黑社会的负能量”,这确实会让正直敢言者心寒。

因此,就会使得很多人开始选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渐渐变得息声不语,呈现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冷漠社会景象。

对于保持沉默者而言,如果是囿于社会环境的原因,而不敢吱声,特别是面对强权而无能为力时,这种沉默态度,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沉默者们或许不知道的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将来有一天,一定不会成为别人沉默围观以对的对象!——到那时,沉默的对与错、利与弊,或许置身其中的当事人,就会有着极为深刻与沉痛的体验了!

所以,对于袁立所言的“见到不公而发声是正直,而对丑陋旁观就是罪恶”,我们或许就能有着更为切肤之深的痛悟理解与感同身受了。

有人给袁立扣上所谓“公知”标签,对此,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

放之于袁立身上,我们不仅要从她的很多“仗义执言”中,更应通过她所进行的公益慈善行动上,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即使袁立自身的言行并不完美,但是,她却不仅在言上,更是在行上,让人们感觉和认识到:如果“公知”是如此模样和形象,那么,还是让这样的“公知”多多益善吧!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不知从何时起,这一名词变得“污名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跟一些所谓公共人物确实在言行上表现不佳有关,但是,具体的某个或某些公共知识分子,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整体——如果我们端着洗澡水,连孩子也给泼掉了,这显然才是社会的真正悲哀与无知了!

所以,那些敢于面对不公,就要勇敢发声的正义之士;还有那些面对丑陋的社会现象,就能敢于不畏邪恶与权贵,成为“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勇士,那么,面对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 “公知”,如果是良知尚存的人们,显然就应说一句:还是让袁立这样的公知,从此多多益善起来吧!【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