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之后,在争夺东北的问题上,即使不考虑美苏干涉,把日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全部交给奔赴东北的部队,要和国军正面硬刚,也不可能做到距地于国门之外。
所谓顶住国军在东北的第一波进攻,其实就是要距地于国门之外,完全把东北抓在自己手里,不让国军染指。
先看国军在东北投入的第一波部队,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十三军和六十军是后面逐步增调过来的,先不考虑。
就新一军和新六军当时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来说,即使进入东北的解放军数量占优势,装备水平完全拿日军投降后留下的装备,也是顶不住的。
原因不难理解,当时进入东北的部队,主要是从华北、山东和苏北抽调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打不了这种阵地战。
因为当时抽调去东北的这些部队虽然都是各地一等一的主力部队,但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部队都没有什么大兵团作战经验。
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八路军在华北和新四军都是以游击战为主的,即使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局部反攻,也没有一次性集中几万人一起作战,而且还是在敌人全主力集结进攻的情况下。
实际上,解放战争一开始,各个战场都是面临这个问题,无论是西北野战军的西府战役,还是华北的大同集宁战役,都面临这个问题。
部队长期分散作战,编制混乱,没有经过整编,是很难做到令行禁止,如臂使指的。
“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就是因为怕有些部队临场的时候突然掉链子,比如负责阻击的部队顶不住了,负责进攻的部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负责穿插包围的部队不能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
战争是需要经验的,这种大兵团作战的筹划、组织、各部队之间的相互协同、配合,都需要在战争中摸索经验,逐步改进,没有人能一上来就能直接把对手打崩。
国军抗战时期非常拉胯,这没问题。但你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大兵团作战经验始终不缺乏,尤其是主力部队装备改善之后,战斗力是明显提高了的。
所以,你让解放战争初期的解放军一千人打一千人,解放军可能能把国军全灭了,但如果是三万人打三万人,那对手的优势就会很明显。
可能有人会拿苏中七战七捷反驳,同样是刚从游击战转变过来,怎么就能做到以少胜多,以三万人歼敌五万呢?
这其实是不了解具体情况才会得出的结论。
实际情况是,在抗战结束之前,粟裕奉命率部队南下莫干山一带,就已经十分注重大兵团作战经验的积累,要求部队改变之前的游击习气了。到苏中战役的时候,粟裕能够用的主要部队已经整合得差不多了。
其次,苏中战役是运动战为主,虽然总体歼敌五万,但这是七战的结果,每战都是形成了绝对优势之后才围歼敌人。
最后,这时候的运动战是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的,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的,而不是守土。
所以,解放战争初期进入东北的解放军各部队,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没有经过整编,指挥体系混乱,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其次,没有阵地战经验,尤其是大兵团阵地战经验,非常缺乏;第三,作战目的不够明确,企图从一开始就拒地于国门之外,超出了自身当时的能力。
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有当敌人战线拉长,兵力不足的短板暴露出来之后,处处设防处处薄弱,而且解放军自己经过整编和训练之后,才具备了和阵地战的实力。即使如此,东北战场在1948年之前,也没有成建制地消灭敌人军以上单位的能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