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元食补绍兴总店开业现场。
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已经来临,承载厚重历史的非遗正跃向未来。
非遗,这个名词一旦关联到文脉深厚的越地,便具备深远内涵,也有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非遗大市,绍兴数以千计的项目、传承人无异于一笔丰厚资产。
高水平保护利用,高质量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一年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亮点纷呈精彩频现,助推了绍兴从非遗大市向非遗强市迈进。
非遗大市向强市的跃升
包罗万象的非遗大有可为
绍兴是公认的非遗大市,这里共有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23项,代表性传承人155人;市级保护项目301项,代表性传承人365人;省、市各类生产性、教学性、展示性非遗传承基地241处,非遗的十大门类样样俱全,特别集中于绍兴古城所在的越城区。非遗的“遗”,既有“遗传”“遗产”之意,亦有“遗忘”“遗失”之忧,传承发展之路上,困难与机遇兼具。当前,绍兴正全力从非遗大市向非遗强市迈进。非遗弦歌不辍,文化薪火相传,协会担当作为。
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一年来,以“传承文脉、激活非遗、融合产业、连接生活”为己任,围绕做“传承人的帮手、非遗经济的推手、政府服务的助手、文化引领的跑手”四大目标,助推古老非遗更现代、更时尚、更青春、更生活。
什么是非遗?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说:“传统的现代生活就是非遗,应提倡‘大非遗’概念。”非遗,并非只是过去生活的留痕与见证,而是古老文明留给当代与未来的“根”与“魂”,承载着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依托“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二十多年的实践之下,当前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呈现着“百种坚守、百花齐放”的局面,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
正因如此,绍兴非遗是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推动越地“人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其中,顶层设计正引领新时代非遗的发展。
当前,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市非遗保护协会与浙江传媒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展开合作。
市非遗保护协会牵头组建协会创新应用专委会,实施绍兴非遗创新应用与高校共建计划,首个“共建基地”11月26日已落户浙江传媒学院。协会提供相对明确的文化主题和设计需求目录,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团队选择相关的需求目录进行毕业季的设计创作,并与相关企业或非遗传承人进行对接,进一步完善符合生产、营销、推广需求的产品、包装、形象等设计,首个项目将聚焦“非遗里的陆游”。专委会还携手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结合,搭建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促进高校人才资源流动,助力实践基地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土高校中,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已计划非遗进课堂、成立非遗社团、毕业设计融入绍兴文化、服务非遗经济等,双方开展的非遗领域深度协同合作正迈向纵深。
此外,协会还参与绍兴市历史文化普及精品读本编纂工程,编写《巧夺天工今胜昔——百工技艺》一书。作为非遗细分领域的百科全书,它既是资源的全面总结和梳理,也是接续发展的谱系和蓝图。
咸亨酒店、松盛园、鉴湖酒坊、震元堂、东山大观……打开首批市非遗经济创新实践基地名单,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老字号。
何俊杰认为:“有商业的文化是非遗,有文化的商业是老字号。”在绍兴,老字号并非“一老永逸”,而是通过非遗谱系不断地传承与创新。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咸亨酒店举行创立130周年庆典活动,“非遗经济创新实践基地”首块牌匾授予咸亨酒店。现场,随处可见老绍兴的文化印记,历史照进了现实。捧过沉甸甸的牌匾,咸亨酒店董事长宋平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130年前,东昌坊口背靠张马河开出一爿小酒店。几经历史沉浮,如今的咸亨酒店拥有“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和“绍兴菜烹饪技艺”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酒店已成为绍兴菜核心技术展示的重要场所和培养绍兴菜烹饪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酒店发展进程中,非遗不仅在产业端扮演重要角色,也成为老字号焕新的精神内核。
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向未来,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强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动,促进品牌消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告诉我们,必须遵循非遗保护传承规律,以初心来守护、以匠心来传承、以敬畏心来开发利用。
今年以来,市非遗保护协会先后与市老字号协会、市收藏家协会、市艺术品研究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组织、协调十余场相关活动。
12月9日,冬令进补时节,震元食补绍兴总店及杭州、上海店同时开张营业。药食同源、佳肴进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应用成为时代潮流。震元食补借力科技创新,一道道家常菜肴,因非遗而补益添香。
“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遗不能仅仅被宣之于展板、陈列于展架,而要寻找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寻找非遗的实体承载,把握“实与虚”的辩证关系。老字号品牌或者企业一般都会是非遗,而非遗的范围则更广一些。“非遗经济”就要依托老字号,互为借势借力,实现融合发展。无论是在咸亨酒店,还是古越龙山旗下的鉴湖酒坊、松盛园的酿造基地……我们见证着一项项传统技能的传承发展,非遗转化为看得到、品得着的菜香、酒香、酱香。
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互相成就了彼此。人文经济学从狭义讲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广义讲则是寻找文化引领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绍兴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在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特别是非遗篇章,大有可为。
有人说,在绍兴从事非遗事业,是件幸福的事。在推进“传承文脉、激活非遗”的征途中,需具备高度的文化感悟力,对文化应怀揣敬畏之心。同时,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坚守良知,这是确保非遗与老字号得到有效传承和推广,进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收藏界常言“填不满的大上海,收不完的老绍兴”,非遗和收藏有许多交叉重合点,很多收藏家都收藏了精湛的非遗作品,特别是大师制作的艺术品。非遗大师既传承了非遗技艺,是艺术家,也是收藏家。而一些收藏大咖,家中至亲就是非遗传承人,他们本身就拥有许多技艺精湛的非遗藏品。
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原来非遗可以这么美!”
鲁迅故里景区入口处,全省首个“非遗邮局”吸引着来往游人的眼球。现场六枚大运河主题的贝雕邮票,远看流光溢彩,近观,唯美的构图与独特色泽纹理相映成趣。观赏的人们无不啧啧称奇,有人不禁感叹:“非遗原来可以这么美!”
常见的邮票经过非遗技艺贝雕的装饰,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方寸之间展现出艺术的魅力。设计是邮政传统优势,以设计之妙笔点睛融合非遗,这是非遗与邮政双方跨界合作的愿景。设计产业又是朝阳产业,非遗插上设计的“翅膀”,介入当前火热的“眼球经济”和文旅热潮,有助于文化的产业转化和内涵提升,特别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目前,通过“非遗邮局”,更好地利用设计服务、品牌赋能,提升了非遗的多元价值,并通过邮政窗口让民众深切体验非遗的魅力。“活着的”非遗多么美丽,这不仅让“活化石”融入新生活,更是以一颗“年轻心”来吸引广大年轻人,并与他们打成一片。
有些非遗项目是人们眼中的传统事物。而时代总在前进,换个角度看,无论是社会的流动、信息的流通还是技术的流变,都让非遗站上新的舞台,面向更大的世界。
传统的非遗需要活态保护。其中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非遗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出发,更好地涵养滋生其上、浸润其中的一方水土。守护非遗,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就要让非遗回归“情景”,使其重新参与当代的生产生活。
前不久举行的胡兆海从艺60周年四代同堂演唱会,由协会参与协办,现场气氛热烈,尺板的笃琴弦起,一曲曲悠然流入心间,把观众都带入了充满莲韵的氛围里。更值得庆幸的是,莲花落魅力激发年轻人兴趣,传统非遗成为当代新潮流。人们把这样的情况称之为“胡兆海现象”。
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市非遗保护协会善于发声造势。这一年陆续开设了广播“非遗里的绍兴”、微信公众号“绍兴非遗”等宣推平台,全年发布原创推文163篇,其中有30篇被新华网、文旅中国等20余家主流媒体转载,累计阅读量超百万。通过不断强化专属的“流量池”,扩大绍兴非遗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接触非遗、爱上非遗。
市非遗保护协会善于发挥引领作用。“绍兴的非遗经济要强起来,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我们要用好民间力量。”何俊杰认为,目前民间从事文化产业,特别是非遗转化的动能充足,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已具备,需要协会发挥引领作用。
这一年来,市非遗保护协会举办近30场各类活动,包括莲花落、“梁祝传说”等国遗传承人收徒活动。其中与绍兴市社会组织总会、浙江震元等共同实施的多场非遗公益活动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协会通过组建法律咨询专委会,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单位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非遗是有商业的文化
焕新老字号精神内核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武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