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难得发个长文,我本人的新书预计最晚元旦后上架出版并售卖。

到时候我发文告诉大家,欢迎大家选购。

书里最硬核的内容就是“印钱”和“钱的消灭”,读懂钱,就读懂了未来!

近期美联储鹰派发言,汇率贬值到7.326,很多人很焦虑,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们央行对汇率有绝对控制力。

只要央行不松口,汇率就不会破7.37,7.3附近就是强力维稳的。

一下是长文,央行调剂汇率的工具箱!

快过年了,老样子。原价付,发双份!买一瓶发两瓶!买一箱6瓶发12瓶。半干型红酒,香甜可口,适合中国人各种菜肴。

1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调节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就可以调节外币和人民币的供求关系。

商业银行,同样也可以将这些外国货币吸收进去作为其存款资产的一部分。有了外汇存款,银行就可以展开外币兑换、贷款等其他与外汇相关的业务了。商业银行在吸收外币存款时,同样也需要向央行上交一部分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外汇存款准备金占外汇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调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银行向央行上交的外币多了,假设人民币需求不变,外币少了,外币就贵了,就有利于人民币贬值。反过来,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向市场释放出更多的外币,外币多了就容易便宜,利好人民币升值。

2外汇风险准备金

调节外汇风险准备金也可以调整市场的供求关系。

我们先说一下远期结售汇业务,这个主要针对企业,不针对个人。假设有个外贸公司需要在半年后用1亿美金支付货款,但企业手里没有美元,所以就用人民币换美元支付货款。但是汇率是波动的,半年后汇率涨了还是跌了谁也说不好。企业也担心自己那点利润万一被汇率贬值吃了就白忙活了。

此时银行的远期结售汇就排上用场了。银行和企业提前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银行按照约定的价格卖出美元给企业。锁定的汇率价格会让企业更好的规划订单和生产,就没有汇率波动的担忧了。

银行就当个中间人,资金的二道贩子,左手右手倒腾一下,就完成了最初企业锁定的汇率交易。银行赚的就是息差的钱,远期结售汇的汇率定价是银行给的,银行通过参考人民币拆借利率、美元拆借利率、即期汇率推算的。

银行做远期结售汇业务越多,就越要在当下买入美元越多,那么美元就抢手了,容易变贵,人民币就容易贬值。

此时央行设立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只要你银行给企业办一笔远期结售汇业务,就得交一笔钱在央行,一般是存一年,但是央行毛都不给。

央行曾经在2022年人民币持续贬值的时候发过公告: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当时人民币离岸汇率兑美元是7.26,政策出台后短期连续升值到最高7.01。虽然后边还是贬值到了7.37,但当时美元正在升值中全球都在贬值,也算是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

央行强制银行每做一笔远期结售汇业务,就得上交一笔钱,就按20%算,那么银行成本就明显上升了,银行成本上升最终还是要转嫁给企业的,那么这个交易链条其实成本都贵了,就能减少远期结售汇的业务量。

简单理解就是:调高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就会抑制美元需求,有利于人民币升值。调低就会激发美元需求,有利于人民币贬值。

3发行离岸人民币票据

我们先说说离岸人民币。在岸人民币就是咱们大陆的市场不断流通的人民币,在岸其实就是限制多一点,比如普通人换美元一年最多换5万美金,你在大陆的银行换美金的汇率就是在岸人民币汇率。离岸其实就是大陆以外经营人民币存放款业务的市场。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比较小,但受到的政策束缚也小。

比较市场化、受供求关系影响的离岸人民币汇率,会通过影响在岸人民币交易者的心理预期,来间接影响在岸人民币汇率。

离岸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主要是反应我们国家的经济情况,市场供求关系也是重要因素。说白了就是自由交易货币的市场,想要人民币的人多,大家就用别的货币买入人民币,人民币就升值,比如大家非常看好中国经济或者中国资产等。反过来就会出现持续的卖出人民币换美元等行为,人民币贬值压力就很大。

咱们香港就是最活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后来自贸区不断发展,自贸区其实也可以做离岸业务。

现在我们讲离岸央票,这东西其实就是央行发的债券,专业叫法叫做中央银行票据。央行把欠条给别人,别人把人民币给央行。其实这个手段就是减少离岸的人民币的数量,从而提高利率,提高做空成本,人民币供给少了,就有利于升值。发行离岸央行票据主要是缓解贬值压力。

4逆周期因子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披露了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逆周期因子”的计算方法,并表示“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逆周期因子本身其实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具体因子是指那些指标,暂时没看到权威解释。虽然有些金融机构或者经济学家做过一些探讨和假设,但都不属于央行官方解释。

前文我把逆周期因子这个公式简化成一个系数比如0.9或者1.1,想调节升值就调高点,想调节贬值就调低点,都是我不成熟的推测。目前只有报价银行知道,但从效果看逆周期因子是可以有效调节短期市场波动的。

5利差

过去很长的时间内我们总体的利率是比海外发达国家高的。在特殊时期比如美国疯狂加息的情况下,很多利率都不如美国高了。维持着国内相对高的利率,其实可以帮助境内容易吸引外资进入或者热钱进入,理论上有利于升值。如果国内利率过低,还得担心资本外流的风险。这一项是非常综合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的调高或者调低用来直接影响汇率。但也确实间接的对汇率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表现也是如此,经济低迷就不利于汇率升值,经济繁荣就会吸引大量外币进入我国,从而有利于升值。

6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在2016年4月,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规定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

2016年,央行与外汇局就建立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境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借用境外资金,为跨境融资提供了一条新渠道。

这个机制如果换个大白话的说法就是国内的企业借外债得有个安全阀,不能盲目无度的跟老外借钱。

跟老外借钱的额度需要一个计算公式来确定,这个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就是这个计算公式里的一个重要参数。

假设你的公司需要外汇,你只需要拿你手里的人民币去换汇就好了。这种行为就是人民币去买外币。假设买的是美元。那么你这个动作无形中就是抛人民币换美元。理论上是利空人民币,利好美元的。但是日常经济活动这种个体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大多数企业集合在一起有大量的换美元的需求,那么这个人民币贬值压力就大了。

跨境融资就不是这么回事,相当于你的公司直接在外国银行账户上登记一下,拿你的资产抵押老外就把钱借给你了。假设借的还是美元的话,你抵押资产借钱拿到美元这个过程没有经过外汇市场人民币和美元买卖的这个过程。如果跨境融资多了,从外汇市场上用人民币换美元的需求就少了。也就减少了人民币贬值压力。

2022年10月25日这个参数从1上调到1.25.当时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刚好达到了短期内贬值的最高峰7.3745,随后第二天短线就大幅升值。

2023年7月20日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又从1.25上调到1.5.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也在政策实施的当天出现了快速的升值。

7货币掉期交易

货币掉期交易主要是指两种货币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换。公开资料显示1981年IBM公司和世界银行进行了有记录的最早的货币掉期交易。当时的IBM公司手握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世界银行筹集美元的时候也需要用到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两边人一拍即合进行了瑞士法郎、德国马克和美元之间的货币掉期交易。

2005年11月我们央行向国内主要的十家商业银行进行招标,进行一年期的货币掉期交易。央行把60亿美元给商业银行,换回来人民币。一年到期以后用1美元兑7.85的汇率从商业银行再换回美元。

这个过程其实也可以影响人民币和外币的供求关系,央行向市场投放美元就增加美元的数量,同时还减少了人民币的数量,有利于人民币的升值。反之则有利于人民币贬值。

8央行下场参与外汇交易

这个手段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央行下场,如果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就有利于人民币升值,如果买入美元卖出人民币就有利于人民币贬值。

第二种就是央行出政策直接限制企业和居民换汇。直接强行降低企业和居民对外币的需求,这样有利于人民币升值。反过来扩大以及鼓励大家换外币,就有利于人民币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