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2月12日晚,第45期企业史读书会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选读了三篇文章,分别为成九雁、朱武祥:《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 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刘志成、吴能全:《中国企业家行为过程研究 ——来自近代中国企业家的考察》。

另第46期读书会将于2025年1月9日(周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超群老师主持,拟继续选读企业史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论文,具体安排事宜敬请关注相关预告!

本次读书会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兰日旭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福州大学、湖北大学、山西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太原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日本大阪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海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博士生及其他史学研究者共90余人参加。

在导读环节,兰日旭老师简要地介绍了本期读书会选读的3篇文章,分别是成九雁、朱武祥:《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学》第 2 卷,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总第16期;刘志成、吴能全 :《中国企业家行为过程研究 ——来自近代中国企业家的考察》,《管理世界》2012年第6期。考虑到此前读书会的文章都以历史学范式为主,因而本期特意选取了经济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的文章。兰日旭老师希望通过探讨上列文章中组织材料的方式、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得出的研究结论,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在主讲环节,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黄皓晗同学讲解了《中国近代股市监管的兴起与演变:1873—1949年》这篇文章,文章通过对中国近代股市监管制度特征及其演变进行阐述,力图解释为何近代股市的监督制度在七十多年的发展依旧处于监督不力的状态,并借助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具体论述。值得关注的是,文章以“以毒攻毒”的制度三角形为核心进行讨论,凸显了以经济学的方式去规范经济史的重要性。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揭彪同学选读的文章是《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文章通过对过往“单位”概念发展脉络的系统性回顾,明确了本文旨在探讨的核心议题,由此指出了“单位”的概念、“单位”的独特机制及其产生的意外后果、意外后果反之对“单位”的影响。揭彪同学最后结合自己研究的福鼎国营茶厂对该文理论进行了剖析,并指出随着对这一个案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作者未能解释清楚的问题。接着,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黄靖同学又以自己研究的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为案例,探讨文章的理论在史料分析中的运用。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沈顾颋选读的文章是《中国企业家行为过程研究——来自近代中国企业家的考察》,文章采用了多案例分析方法,并遵循扎根理论的三部曲:开放性译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通过不断抽象和范畴化,最终得到15个核心范畴。最后沈博士总结了扎根理论在企业史研究中的应用挑战,指出管理学与历史学在资料解读上的差异,以及理论模型的宽泛性问题。

在自由讨论环节,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立强教授结合主讲环节的内容,指出历史学需要借鉴其他社会学科的方法论,但是不能生搬硬套某些文章的只言片语,以更开阔的视野学习整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方向取长补短。针对沈博士提出的扎根理论问题,林立强老师进一步探讨了管理学领域内的其他理论,包括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认为尽管历史学者在其中的参与可能较为困难,但通过经验端的分析,如钱德勒的方法,仍有机会介入。同时,历史学与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存在根本区别,历史学者使用管理学范式有时会显得突兀,因此林立强老师强调历史学者在企业史研究中面临跨学科挑战,需深入理解理论,避免简单化地应用概念。兰日旭老师在林立强老师的基础上补充说明,本次读书会选读三篇不同学科的文章,目的在于拓宽学科视野,用更开阔的视角审视企业史的研究。他强调不同学科的研究目标和价值判断是有所不同的,历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在企业史研究中不同的倾向,影响了研究方式和理论框架的选择,要求同学们在运用理论时应当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中国历史研究院博士后曲冠青提出对第一篇文章史料运用的疑问,认为文章中的史料和论述可能不足以支撑起对制度三角的结论,尤其是对企业、政府动机性的解释。并据此提出对结论可靠性的探讨,即文章写到什么程度、资料运用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和被大家接受的结论的问题。兰日旭老师回应曲冠青的疑问,他认为一篇文章只要能够把问题说清楚,不一定要引用大量的资料,关键在于前后能够圆满地支持提出的观点,作者论证上可能不够丰满和充实,但是逻辑分析框架的思路是正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超群老师分别向黄皓晗同学、沈顾颋博士提出评价标准的界定与理论实际运用的议题,他认为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意识到作者可能隐含的观点,并探讨这些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证和作者的立场。他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明确标准、客观评价和充分论证的重要性,告诫同学们对学术研究严谨性的追求,以及对研究方法和结论可靠性的深刻关注。

在总结环节,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李玉教授针对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探讨企业史研究的核心和跨学科视野,他认为企业史研究的核心在于理解企业如何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不仅应该关注历史现象本身,还应该关注这些现象对现代管理实践的启示和影响。他提到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企业史研究中各自有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但存在共性和共识,并据此展开讨论了跨学科研究中的互文性和互补性,认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深化对企业史的理解。最后李玉老师强调历史学在企业史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历史学的方法和视角对于理解和解释企业史至关重要。

最后,兰日旭老师表达了学科融合的期望,打破学科界限将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企业史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玉老师介绍了其主编的《中国近代企业史资料汇编》(全五十册),李老师强调了资料汇编对于企业史研究的重要性,期待各位青年学者能够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这对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读书会历时接近3个小时,约在22:30分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