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厚土之间,云冈石窟已成为大同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第一次去大同的人,一定会去这里。故地重游的人,估计也舍不得错过它。
我去的那天,来回跑了两趟。
尤其是喜欢第三窟(又名“灵岩寺洞”)的开凿环境,大佛正对面凿开了一个明窗(那其实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下午光线充足的时候,会有一束光恰好斜射进来。
人站在光里,宛若时空真的会穿越。我趁还有点时间,就将来过的路又走了一遍,待到太阳落到山间里的时候,第三窟已经暗淡无光了。
古寂的洞窟里就我一个人和几尊大佛造像,其中一尊主佛为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举右手,左手置膝,神态超然。我凝视他许久,不论侧面还是正面,以沉默的态度静静地仰望着他。或许是太安静了吧,我仿佛感知到他的神色变化,所以我一直在保持这种安静。
第三窟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因为迁都,迄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因为迁都,这里的凿刻声突然停止,只留下苍茫的山风呼啸。
我走到洞窟口,天色已经渐渐暗蓝,稍有橘色渲染,却已明显感到黑夜即将到来。
忽然有几只不见其身只听啼声的飞鸟,在洞内挥动着翅膀,我一惊——确实被惊着了。正想看看是什么鸟的时候,它们犹如黑影一般从眼前一闪而过,速度之快再次惊到了我。
太安静了,以至于那鸟啼声过于刺耳,仿佛是划破历史面纱的一把利器,正当我要看个明白的时候,保安突然喊了一声:“关门了,关门了,赶紧走。就你一个人吗?里面还有人吗?”
里面空荡荡的,却塞满了千年的光阴。
厚重的历史与那坚固的山石一般,或被雕刻成一朵莲花,或是一件千佛的法衣,从头上的冠,眉眼中的表情,到身上的璎珞(文案源自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这一刻,云冈的历史从北魏王朝开始起风。北魏和平初年(460年),我国新疆以东最早的一个大型石窟群——云冈石窟,在这冷峻、古寂的武州山横空出世。
这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群,以历史之厚、规模之大、地位之高、艺术之美、元素之多、文化之深等成为今天的我们不断探索、思考、研究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正如开头所言,几乎每一个第一次去大同的人,都会来这里看看。
考古学家宿白根据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将它分为三个时期。根据这三个时期,也便于我们普通人对云冈石窟进行更好的获知与欣赏。
第一期为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当下人气最旺的16-20窟(“昙曜五窟”)就是这个时期的,位于今游览路线的压轴位置,堪称“帝佛合一,神性之美”。
第二期为约自文成帝以后以迄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465-494年),这一时期的开凿石窟很多,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双窟”就在这个时期完成,其艺术元素十分丰富。
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为第三期,主要洞窟分布在20窟以西,大多偏中、小,还有许多小龛。
游客的游览路线所见到的、也愿意去看的大多以第一期和第二期为主。进入景区后所看的第一个洞窟就是1、2窟,然后一路走到16-20窟,行程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由于此篇游记仅是个人游览与感受,所以仅作粗略介绍和分享。
如果大家想深入其中,深究其文化,可以去找找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的相关研究。若觉得学术内容颇为枯燥,可去翻阅《佛像的历史》《不可错过的云冈》《云冈十看》等,非常便于吸收。
我之所以进入山西的第一个城市选择大同,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云冈石窟。不论是受纪录片、书籍,还是人物(如梁思成)等影响,“天下大同”这四个字萦绕心间许久了。
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云冈石窟的介绍:
我们用“仿佛”这个词语,描绘心念的状态,人类的身体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仿如佛在,仿佛天地间,时光里,世界的样子,我们的样子,每一刻都是一场雕刻。就在此刻,就在这里,世界在这里大同。
就在此刻,我如愿就在这里!
一千多年前,高僧昙曜为何选择了武州山?
这是一个谜,尽管后人给出了诸多解释,如武州山是当时的交通赛道、五州山是神山、五州山的山体适合开凿造像等等,但它终究还是一个谜。就像北魏王朝以举国之力凿刻完成的大型皇家石窟,却在正史仅有百字纪录,还是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我来不及去思考这些,历史没有“答案”,我的一切猜想都只是浮云,还不如去好好看看那些实实在在就在眼前的“真相”(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分享)。
1、2窟是最先映入眼帘的,这是一组双窟,均属塔庙窟,空间结构与规模一致,造像主题对应相照。窟内中央矗立着仿汉式木构楼阁形式的中心柱。
3窟给我的印象很深,前文有写,此处就不多言了。4窟是一个没有完工的项目,里面空荡荡的,外观望去有几个明窗,大多数人都会匆匆路过。
5、6窟也是一组双窟。与1、2窟不同的是,5窟内的大佛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造像,高17米。佛像周边有布龛及其他小造像等,所见泥彩绘为后世增补(这里的后世也是很久远了)。
6窟给我的第一直观就是“雕饰奇丽”,富含佛教文化的众多内容。
7、8窟是云冈第二期最早开凿的洞窟,也是最早出现的双窟,为“西来第一佛洞”和“佛籁洞”。这两个窟很特别,装饰纹样尤其丰富多彩,充满了胡汉杂糅、文化更新的异域之美。8窟后室南壁有一露齿带酒窝的菩萨。露齿、微笑等形象的造像,在现存的中国古迹文物中不算罕见。
9、10窟是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主要看纹饰雕刻,有众多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组合的画面,里面富含故事。
11窟的深刻印象就是映入眼帘的高大挺拔的中心塔柱,为“接引佛洞”。塔分上下,下层为方塔,四面各设龛,各有一尊立佛雕塑。
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实际名为“离垢地菩萨洞”。洞内有音乐伎群、舞伎群等,仰首望去,眼花缭乱。其中的一个“指挥领舞者”是许多导游乐于分享的重点之一。
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为“文殊菩萨洞”。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感到震撼和惊叹。
16窟是一个“立佛洞”,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16-20)的其中之一。但很不巧的是,当天前往的时候,此石窟还在修缮中,窟前立有一块相关画像,得以观之。
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为“弥勒三尊洞”,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我在此前的台阶上坐了许久,主要是走累了,刚好歇歇脚。
18窟为“立三佛洞”,中间佛像高15.5米,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与之构成了三世佛格局。有意思的是,中间立佛正前方开有明窗,从明窗望去,正好与之相望,也有一种被“偷偷凝视的感觉”。
19窟为“宝生佛洞”,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主佛像结跏趺坐,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
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为“白佛爷洞”。此佛像又称“露天大佛”,高约13.7米,考古学家推断此佛在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当时的行程以此路线差不多就结束了。
但是,我原路返回又看了一遍。来的时候,被不少游客团所拥挤,多少影响了观感。再看的时候,临近傍晚,人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静,我越来越深入(实则是一种享受吧)其中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