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说一个真相,那就是历经8年磨砺,整个中国很可能已经涅槃重生了,现在的我们,和8年前相比,已经出现了实力的质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敢时隔14年再度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的转向,你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中国解除了束缚,准备全力拉升经济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判断?今天我把完整的逻辑一次性给你讲清楚。
首先问大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美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急剧恶化的?
我知道有人会说是2011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开始把打压重心放在东亚地区。
也可能有人会说是2013年一带一路策略的提出,中美在战略上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或者还有人认为2015年美国试图对中国发动金融收割,这是中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导火索。
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中美关系重大的转折点,应该还是2016年,这是未来极大概率会载入史册的事情。
因为在这一年的夏天,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在南海直接逼得中国压上了海军所有的底蕴,三大舰队摆出了玩命的姿势,预备役都收到了通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21世纪截至目前,中美出现的最大危机,因为一个不小心,两国就有全面开战的风险。
从那一年开始,整个中国实际上就已经转入了战备模式,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增速,在2016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只有131万亿,其中中央69万亿,地方62万亿。
然后到了2023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就变成了371万亿,其中中央116万亿,地方255万亿。
从历年的增速来看,年均增速全都在10%以上,最夸张的2021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4%,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中国GDP的增速,这说明什么?说明在过去6年时间里,国家一直在大幅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的占比。
那提升国有资产的占比有什么目的呢?答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民营企业虽然重要,但在关键时刻,决定国家实力上限的,无非就是三个重要指标:
第一个是能源保障能力。
第二个是工业生产能力。
第三个就是物资调配能力。
这三项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所以在战备时期,这些关键领域必须直接抓在国家手里,这就是过去6年国有资产占比不断上升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在做全面战争的准备,所以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到国有企业手里。
为什么从2016年开始,大家会感觉钱越来越不好赚了?国际局势的恶化只是一部分原因,真正的根源在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咱们自己开始更换增长引擎,把大量的资源放到了国家战备去了,从而导致影响大多数人生计的民营领域受到了冲击。
那这6年时间里,国家集中了那么多资源做了什么事情呢?
一个是进行了能源转型,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的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居民用电量,也就是说就算只靠光伏和风力发电,也能维持中国人基本的生活,我们一个国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就超过了整个印度。
这个转型的方向意味着我们正在做最坏的打算,即便有一天,美国封锁了所有的能源航线,全球所有的能源国都不卖资源给我们,我们也要有基本的自保能力。
除了能源转型,还有第二件事,那就是我们进行了全领域的产业升级,让中国的工业能力形成了质变。
在2016年之前,中国的工业能力还主要体现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很多关键领域还存在被卡脖子的现象,比如说汽车制造、大飞机制造、半导体领域等等,但最近一些年,中国的技术创新呈现了井喷之势,以前被卡脖子的那些领域全都出现了关键性的质变,像汽车制造、轮船制造这些领域,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飞机制造我们也是全球领先水平,甚至就连一直被卡脖子的芯片领域,我们也实现了军用和民用的自给自足。
更重要的是,工业升级不仅体现在民用领域,一旦工业技术出现了突破,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军备能力也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最近几年我们才能频繁的看到055、国产航母、东风快递、无人机、电磁轨道炮这些东西入列服役,这就是中国工业能力出现质变的最好体现。
而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极端情况下,我们有能力同时击退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西方联军的侵略,保护中国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做完这两件事之后,我们还同时做了第三件事,那就是国内基建的全面翻新,这主要体现在高铁、高速里程的大幅增加,以及国内公路、机场的全面铺设,不信大家看看自己周边,这几年是不是修的路越来越多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物资配送能力是战争能力的基石,你有再强的工业生产能力,运不到前线去,那也是白搭。
在2019年春运期间,西方国家就做过一个统计,他们发现当年春运期间,中国累计运送旅客30亿人次,在和平时期,我们可以运旅客,在战争时期,你说能不能运军人和物资?
所以看明白这些你就清楚,过去6年时间里,整个中国实际上就是进入到了全面战备的状态,国内的产业调整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奔着这个方向在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大家总感觉神经紧绷的原因,因为整个国家都绷着神经,传导到个人身上,当然也是这种感觉。
最能证明我这个判断的就是2020年的疫情,在情况无比紧急的状况下,中国竟然有能力封锁一个千万人口规模的超级大城市、封锁一个人口5000多万人的省份、让整整14亿人有序进入“战时状态”,这本身就是国家全面战备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时西方媒体就发表了评价,他们说中国随时都在准备打一场大范围的全面战争,而且他们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因为疫情这件事,美国正式认可了中国的强大,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从那以后,美国就一直在避免和我们发生正面冲突。
但他们还是不甘心眼睁睁看着我们走向复兴,所以在2022年又开启了加息周期,试图用金融手段来拉爆我们的经济。
当美国开启这轮加息周期的时候,我们其实是非常重视的,因为金融霸权毕竟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所以我们的政策端也非常小心,既不敢跟着美国加息,因为加息会导致经济进一步下行,又不敢大幅度降息,因为降息会导致中美利差变大,资产加速外流,所以导致我们在2022年-2024年上半年期间政策左右为难,难以给出有效的刺激方案。
实际上经济学界早就分析,我们应该尽早开启经济刺激,因为应对经济下行最好的方案就是采取宽松的货币和金融政策,这是最有效果的,但经济学家们只懂经济,不懂政治,他们没考虑到决策层对未来的整体预判。
再说直接点就是在过去2年左右的时间里,上面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其实是非常严峻的,事实上就连咱们民间也察觉到了和100年前类似的场景,所以在出台政策的时候,咱们是想留有余量的,不想一下子就用出了所有的弹药,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迟迟不敢采取更加宽松的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
但在9月份的时候,局势出现了转变,当美国扛不住主动开始降息,这就说明可能我们过高的估计了美国的实力,在这场金融憋尿大赛中,率先扛不住的,不是咱们,反而是美国人。
当察觉到这一点时,我们当即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发射了东风快递到太平洋,警告敌人,为中国的经济复苏开路。
第二件是赶紧调整政策,密集的出台了多项刺激政策。
事实上你常看新闻就清楚,从9月份到现在的12月份,短短3个月时间,国内刺激政策大规模出台,数量之多,刺激力度之大,历史罕见。
这次时隔14年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国家政策大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前面的10万亿化债,也说明了上面的态度,那就是必须赶紧甩掉包袱,让中国经济轻装上阵。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我个人认为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我们非常自信,随着8年的累积,我们认为现阶段咱们的实力已经到了足以应对复杂局势的地步,不用再绷着神经全力备战了。
第二种可能则是,咱们对对手的实力进行了重新评判,我们认为以前过高的预估了他们的实力。
所以对应着我们也调整了自己的政策,但具体是哪一种原因,我还不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最黑暗的时间我们已经熬了过去,距离苦尽甘来的时间点,可能真的不远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