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加沙的天空,是孩子们噩梦的颜色。
8岁的艾哈迈德,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从睡梦中惊醒。他的母亲紧抱着他,低声祈祷。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布鲁塞尔,一份欧盟委员会的科研资助计划正悄然获批。
这份金额高达 2.38亿欧元 的计划,挂着“创新”的招牌,部分资金却流向了为以色列军方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高科技的无人机、人工智能算法,这些看似无害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化作加沙上空无情盘旋的死神。
欧盟的双重标准令人瞠目:一边高调谴责战争暴行,一边却资助以色列的军工技术发展。这些资金究竟是在为人类未来投资,还是在悄然为战争机器的齿轮加油?
02 蓝白灯光下的无声纵容
就在加沙战争升级的同时,欧盟通过“地平线计划”继续向以色列的研究机构输送巨额资金。
这些资金标榜用于“民用创新”,但其中不少最终流向了军方背景的组织。例如,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IAI)——一家为以色列军队提供无人机和武器系统的公司,仅在今年就从欧盟获得了64万欧元的资助。
这些资金是否真的“专注于民用”,抑或是为战争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动力?
在欧盟的资助名单中,“民用研究”四个字看似无害,无人机技术,用于救援的3D地图,或者人工智能边境监测系统——这些项目的描述中,没有任何一处提到“战争”或“武器”。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以色列战区,这些“民用项目”背后藏着的另一面,令人不寒而栗。
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IAI),一个欧盟资助的“平民”研究机构,却是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和导弹制造商。2019年,IAI通过“ResponDrone”项目获得了140万欧元的资助,用于开发一套为急救人员提供地形图的无人机技术。乍一看,这是一个拯救生命的创新,然而,在加沙上空,这样的无人机早已成为精准打击的工具,被用于生成目标清单,甚至实时标记“敌人”的位置。
类似的还有以色列的人工智能系统“薰衣草”(Lavender)。这套技术表面上是数据分析工具,帮助梳理犯罪网络,却被军事化用于生成杀戮名单。在某些案例中,AI技术甚至用于追踪目标的家庭成员,系统会在嫌疑人返回特定区域时发出警报。从“打击犯罪”到“军事清算”,技术的转化不过一层薄纱。
Elbit Systems——一家与以色列国防部关系密切的军事公司,通过“地平线”计划获得220万欧元的资助。项目的名义是开发量子计算技术,用于“数据加密和安全通信”。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也可以被用来破解敌方网络,甚至实现“精准网络战”。
问题的根源在于,欧盟并没有有效机制来追踪这些技术的最终用途。
一旦项目成果进入以色列国防领域,它们将如何被使用,就再也无人问津。
03 艾哈迈德的噩梦:科技如何撕裂战场的生命
夜幕降临,加沙的一户人家笼罩在不安中。年轻艾哈迈德坐在家门口,手握一杯凉薄荷茶。他的三个妹妹依偎在墙角,母亲在厨房准备着简单的晚餐。
突然,一阵嗡嗡声划破天际,红色灯光的无人机出现在头顶。艾哈迈德低声嘀咕:“又来了……”那并非普通的无人机,而是搭载尖端技术的杀戮工具。
艾哈迈德的父亲就死于一次精准打击。爆炸前,一套人工智能系统标记了他的工作地点,随后导弹击中了那里。这套名为“Where’s Daddy?”的AI系统曾被宣传为帮助追踪犯罪网络,却在加沙成为了锁定平民的杀戮工具。
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布鲁塞尔,意大利米兰圣心大学的一位研究员为自己参与的语音识别项目感到自豪。这项技术原本是为解析犯罪对话设计的,但得知它被以色列军方用于军事行动时,他感到深深的矛盾。
“我只是开发工具,它被用于战争,这不是我的本意。”他说。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欧盟所谓学术资助体系隐含后果的一个缩影。
在屏幕的一端,研究员们被动员参与“造福社会”的科研;而在另一端,技术的实际用途却变成了引发战争和失去生命的工具。
对于艾哈迈德来说,他并不关心研究项目的初衷是否高尚。他只知道,那些盘旋在他头顶的无人机正在改变他的生活轨迹——摧毁家园、撕裂亲人,而欧盟学术资助的影子无处不在。
04 以色列大学:知识的殿堂还是战争的温床?
当你想到大学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明亮的教室、手握书本的学生,或者是在草坪上讨论哲学的年轻人。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大学象征着自由、知识和社会进步。
然而,在以色列,这一印象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以色列的大学并不仅仅是学术殿堂,它们还是军事技术的孵化器。从航空航天到人工智能,从量子计算到无人机研发,这些看似学术化的研究正在塑造以色列的军事霸权。
以希伯来大学为例,这所大学曾经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重要支柱,其创建初衷就是为以色列国家建立知识和技术基础。到了今天,希伯来大学的实验室和研究人员参与了众多与军事相关的项目,其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占领巴勒斯坦领土的行动。
另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是以色列理工学院。这所被誉为“以色列的MIT”的高等学府,成立于1925年,其航空工程系从创立之初就与军事工业深度捆绑。它不仅为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IAI)和国有防务企业拉斐尔(Rafael)输送大量科研成果,还培养了一批为战争设计尖端武器的工程师。
这些大学的军事化特质不仅仅体现在历史中,也活跃于今天的科研活动中。2017年,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成果被用于改进“铁穹”防空系统;2020年,希伯来大学参与了一个名为COPAC的欧盟资助项目,开发尖端量子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好契合军事用途。
而欧盟的资助体系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支持。
数据显示,在“地平线”计划的框架下,以色列大学获得的资助总额位居全球前列,其中部分项目与军事研究有明显关联。更讽刺的是,这些大学的研究项目常常以“促进和平”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名义获得批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反其道而行之。
以色列学者玛雅·温德对这种现象发出了尖锐批评。她形容这些大学是“以色列种族统治的支柱”,并强调,“与以色列大学的任何合作,本质上都是在支持军事占领和压迫政策。”
学术自由与和平研究的幌子,正在为暴力和占领铺平道路。#巴以冲突全维观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