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洗碗时的哪些习惯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呢?我们又应该如何避免?
“老伴儿,你说我们每天洗碗那几个习惯,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啊?”王阿姨正在厨房里忙活着,老李突然冷不丁地冒出这句话,让王阿姨瞬间一愣。
老李叹了口气,解释道:“前几天我参加了社区那个健康讲座,医生说洗碗时的一些坏习惯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哎呀,这么多年我都是这么洗碗的,咱们不都好好的吗?”王阿姨虽然这么说,但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老李摇了摇头,“可是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你想啊,咱们每次都是先把碗泡着,等有空了再洗,还有,咱们家用的那木筷子,我记得邻居老刘提醒过,说那种筷子容易滋生细菌。”
王阿姨听了,心里也开始犯嘀咕,她虽然一直觉得自己的洗碗方式没问题,但老李这么一说,她也有些不确定了。
说到癌症,很多人都会心生恐惧,其实,有些癌症风险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比如洗碗的习惯。
筷子居然会致癌?还能用吗?
不少家庭的筷子一用就是好多年,只要筷子不被折断就会一直用。殊不知,这个行为存在很大的风险,筷子也是有保质期的。长期使用的筷子上可能会有各种有害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素等,使用后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等不适发生,甚至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黄曲霉素的确是一类致癌物,进入体内会让肝癌的风险增加。但筷子本身不会滋生黄曲霉素,一般只有在筷子出现裂缝、没洗干净时,夹着谷物、坚果等粮油类食物,长期附着在筷子上发霉变质,才可能会滋生黄曲霉素。
建议日常筷子使用3个月就更换一次,尤其是竹木筷子更加需要定期更换。
除了遵循定期更换外,我们日常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判断家中的筷子是否需要更换:
• 是否有霉斑,如若筷子表面出现了非木头、竹子本色的颜色,尤其是霉斑,一定要尽快更换。
• 是否变形,如若筷子出现弯曲、变形以及表面破损,也要及时更换。
• 是否有酸味,筷子闻起来有明显的酸味,说明已经受潮霉变了,要及时换掉。
洗碗时的坏习惯,
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癌症的发生与环境、饮食习惯紧密相关,但除了这些,日常的一些生活细节同样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特别是洗碗这一看似简单的家务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实际上可能在无形中增加了我们患癌的风险。
1、碗筷长时间泡着
使用过的餐具上很可能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这些细菌最喜欢在20~30℃的水温下繁殖。吃完饭后没有及时洗碗的话,会导致碗筷上的细菌大量繁殖。
2、不更换洗碗布
洗碗布也和筷子一样需要定期更换,一般建议每月更换一次。
中国预防医学会曾对使用过的抹布进行了抽检,结果发现每平方厘米抹布上的细菌数量在62.5~17.76亿个不等。以马桶圈为例,上方的细菌总数在3000万个左右,一些家庭里的抹布甚至比马桶圈还脏,且内里还可能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有害菌。
3、碗筷不控干就收
很多人洗完碗后会直接湿漉漉地放入橱柜内,这样做很容易滋生各种霉菌,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黄曲霉素。尤其是使用木质碗筷的家庭,更加需要注意。建议日常洗完碗后,要将碗筷控水晾干后再收入柜子内。
4、洗完的碗盘叠在一起
相信这个习惯也是很多家庭有的,但这个行为也不健康。摞着的碗筷内里的细菌总数比立着放的会高出70倍,建议洗碗的碗筷要分开立着通风晾干。
天天用洗洁精洗碗,等于吃毒?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于洗洁精的使用持有疑虑,认为洗洁精残留在餐具上,用餐时就相当于间接摄入了化学物质,对健康造成威胁。
然而,这种担心大多基于对洗洁精成分的误解。
洗洁精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这种物质的作用是帮助水与油脂混合,从而更有效地清洁油脂和食物残留。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面活性剂属于低毒或无毒等级,对人体的直接害处极小。
实际上,一位体重50公斤的成人需要一次性摄入400克表面活性剂才会达到毒性阈值,这相当于直接饮用大量未稀释的洗洁精。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采取措施确保洗洁精的使用尽可能安全:
1、选购标准的洗洁精
在超市或正规渠道购买洗洁精,注意选择那些标明成分、有明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
避免购买香味过于浓重的洗洁精,因为这类产品可能添加了额外的香精,对皮肤或呼吸道敏感的人群不宜长时间接触。
2、合理控制使用量
在使用洗洁精时,不需要大量使用,适量加水打出丰富泡沫后使用即可,泡沫越丰富,去污力度越强,同时也更容易冲洗干净,减少残留。
3、使用热水清洗
使用温水或热水洗碗,可以加速油脂和洗洁精的乳化过程,使洗洁精更容易被冲洗干净,同时热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
让我们一起从细节做起,改变不良习惯,远离癌症的威胁。
来 源 /CQTV安全与法、邵逸夫医院、科普中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