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这句话广为流传。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加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稳外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明年重点任务时要求,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今年以来,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推动做好生物技术领域扩大开放试点企业登记注册有关工作,再到印发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我国持续放宽外资准入,释放欢迎外资的积极信号。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为240小时,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再次彰显我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这些针对性强的政策落地显效,更多外资企业加码“投资中国”。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97亿元;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同比增长8.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德国、新加坡、瑞士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9%、4.8%、4%。不久前,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4/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也显示,92%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在华开展运营,超过一半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投资。
追求可靠回报的投资者眼睛是雪亮的。当然,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自由流动,是市场规律支配的商业行为。投资者在商言商,中国市场的价值就摆在那里。这个市场的吸引力,既源于超大规模人口优势叠加消费升级浪潮而形成的消费大市场,也得益于绿色转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发展新动能的澎湃涌现,还来自于区域协调发展、朋友圈广泛开拓出的合作新空间。
如今,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能继续累积,更广阔的中国机遇有着坚实支撑。那么,如何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呢?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办精办好重点投资促进活动,广泛对外宣传在华投资机遇。今年,商务部已开展“投资中国”重点活动27场,召开15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开展常态化沟通交流200余次,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困难问题300余件。此类高质量的活动,多多益善。
另一方面,要在扩准入和优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以服务业为例,无论是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平台建设,扎实开展相关领域开放试点工作,还是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继续增加服务业条目,引导更多外资投向服务业领域,这些措施旨在让外资企业不仅可以“进得来”,而且能够“发展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相辅相成,随着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日益完善,外资企业深耕中国是“必选项”,“投资中国”这个金字招牌将会越擦越亮。(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来源:中国经济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