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已过半,全国持续大范围降温,牛马打工人奋力冲刺KPI,在劳累+寒冷的双重夹击下,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忙得脚不沾地。
多地医院表示,进入秋冬季以来,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骨科疾病,就诊和住院的患者明显增加。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几乎每天加班加点,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
病人多到看不完,医生没想到自己也成了病人。
01
赶着去处理病号,女医生突然昏倒在走廊
12月6日,山东省济南某头部大三甲医院一名95后女医生,连轴转60多个小时,在处理病号过程中昏倒在了医院的走廊里。同事们发现后,迅速将她送往急诊室进行紧急救治。
被救醒后,该女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非常自责,她表示:“想着要去处理一个病号,双腿有一点发软,一下子坐到地上了,想站起来没能起来也睁不开眼睛。太丢人了,我不该这么柔弱的!”
消息一出引发热议,网友替女医生委屈:这不叫柔弱,这叫身体极限!显然,这名女医生过于苛责自己了。
随着舆论发酵,“心疼”、“医生真是太伟大”等声音铺天盖地, 业内不少医生表示拒绝,“我们不要歌颂,我们只想要休息和正常的工作时间”。
自新冠疫情以来,这几年医生累倒在地的事情举不胜举。过劳已经是目前我国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其点赞、心疼,不如认真想办法避免发生来得实际。
医院应该加强人员调配和管理,避免医护人员因过度劳累而倒下,更加关注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换个角度来说,医生们渴望一天能工作8小时,希望得到休息,也是为了病人考虑,更好保障医疗行为的安全性。高负荷的运转即使是机器也得报废,更何况是拥有凡体肉胎的普通人呢?
02
痛惜!又有5名顶级医生猝死
医生已然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噩耗在医疗圈接连不断。近期,又有多名顶级专家突然离世,包括我国著名心胸外科学家、创立国内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的朱洪生教授,心血管领军人物、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岚教授,都是因病医治无效
令人格外关注的是,其中3位领军人物、科主任正值壮年,四五十岁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悲痛惋惜。
54岁!受派工作期间,副院长突发疾病
11月25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突然发布一则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深汕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姚燕丹同志,受派在汕尾工作期间因突发疾病于2024年11月21日17时25分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4岁。“
姚院长是华南地区乳腺肿瘤领军人物,以医术医德赢得众人口碑,“工作认真”“答疑耐心”“医德高尚”“温和儒雅”……是他给人的最深印象。
“老区人民有需求,我们就来了。” 姚燕丹在生前谈及自己来到汕尾工作的动机,从深汕中心医院的筹建到2021年起常驻汕尾,他全心全意守护当地百姓的健康福祉。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姚燕丹把孙逸仙医院本部的前沿医疗技术和服务带到了汕尾,开展各种高难度手术和疑难重症乳腺癌精准治疗,推动乳腺外科、乳腺肿瘤整形科和乳腺内科等专科组建成立,全面开展与院本部“同质化”的乳腺肿瘤诊疗工作。
他助力深汕中心医院取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等称号,个人荣获全国和广东省的“五一劳动奖章”等。
11月27日,姚燕丹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市殡仪馆(银河园)白云厅举行。一名他曾经的患者表示:“今天去了追悼会,都哭成泪人, 姚教授真的是配得上杏林春暖,悬壶济世几个字感谢您对病友的付出,孜孜不倦地工作,愿天堂再没有劳累。”
46岁!重症医学科主任
业界有句话说,一个ICU医生等于半个麻醉师、半个内科医生、半个外科医生、半个急诊医生。张永利,是宝鸡难得的重症医学人才。
ICU(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救治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ICU医护是一个永远没有休息的地方。张永利长年身处“生死场”中,不辞辛苦地救治病人。谁能想到,他突然倒在了自己熟悉的战场上,再也没能醒来。
陕西宝鸡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布讣告:深切缅怀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永利。张主任于10月20日凌晨1时08分因病离世,享年46岁。
张永利主任生前系宝鸡市重症医学科的开拓者,擅长严重创伤、严重感染等疑难危重治疗,因为能力卓越所以身兼多个要职。他先后荣获宝鸡市青年突击手、宝鸡市“最美青工”提名奖、宝鸡市第二届“十佳青春榜样”、宝鸡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一位好医生。
张主任不仅自己医术高超,更乐于传道授业。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重症医学人才,为宝鸡市重症医学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
关于张主任突然离世的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是主动脉夹层。这种疾病非常凶险,死亡率非常高,发病24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25%,基本上每过1小时,死亡率将提高1%。
59岁!儿童风湿免疫科带头人
10月7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州妇儿中心)发布讣告,该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华松教授因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于10月2日晚离世,终年59岁。
曾华松教授是广州妇儿中心风湿免疫科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儿童过敏风湿免疫领域的著名专家,从医近三十年,为儿童过敏免疫风湿性疾病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风湿免疫科属于“疑难杂症科”,许多疾病被称作“不死的癌症”,患者群体庞大,然而专家级别的风湿免疫人才稀缺,儿童风湿免疫专家就更加少。曾华松教授秉持“医者仁心”,为广大风湿患儿排忧解难。
几年前,一位饱经类风湿性关节炎折磨的患儿家属慕名找到曾华松教授,因家境贫困,无法及时进行治疗,这位来自大凉山的患儿住院时已无法行走,双膝关节畸形改变。
曾华松教授知道后,鼓励孩子及家属继续治疗,不仅带领全科精心会诊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号召全科医护人员为孩子募捐 ,并和慈善机构共同制定长期的治疗支持方案,最终患儿平安出院,家属献上锦旗与多封感谢信。
学术成就非凡,他担任十六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副组长、JCMM杂志主编等多个职务,亲自负责和指导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70余项课题,个人发表论文220篇,其中SCI等英文论文66篇。
据悉,曾华松教授同样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去世,同样让无数患者及家属感到万分悲痛。
数位顶级医学专家的突然离世,让人感叹“生命无常”。
其实,医生也是普通人,由于常常需要超负荷工作,饮食作息不规律,面对病人和科研人物的同时,还要承受医来自医患矛盾的压力,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容易亮起红灯。一些医生可能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导致一些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医生成了猝死的高危人群。
我们常说“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那么,“白衣天使”的生命健康,又有谁来守卫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