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西洋参以本来面目

作者/颜德馨

简介:颜德馨(1920~2017),男,汉族,江苏丹阳人。曾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中华中医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长春中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等。

颜老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疑难病证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根据疑难病证的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治疗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衡法”观点,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

西洋参本是滋阴降火的珍贵药品,国内培植已成功,但经一些广告的渲染,西洋参成了强身壮体的神药,如服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补气强身等等,甚至还说西洋参能促使贸易成功,真是匪夷所思。

西洋参不仅功效大变,其包装也五光十色,从洋参丸、洋参糖、胶囊、膏滋、口服液、袋泡茶、颗粒冲剂、饮片……几乎囊括了所有剂型,已成为十分畅销的营养品。然而,西洋参毕竟还是西洋参,它究竟使多少人得益呢?

一位心肌炎患者,常感精力不支,思想不集中,电视广告说西洋参能提神醒脑,增强活力,他连续服了几个月,症状不见好转。他经常是大便溏薄,近增腹痛隐隐,明明是阳虚,服养阴药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位乙型肝炎患者,肝功已正常,但自觉神萎乏力、脸部潮红、心烦意乱,自以为阴虚火旺,连购西洋参服用,越吃越烦躁,越吃越疲乏,就诊时舌腻口苦,乃气郁化火,病人不懂得“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的治则,反以滋阴之药,导致了“郁火内陷”。

因服西洋参带来副作用者不知凡几。须知,西洋参是一味药品,而不是保健品,是药品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服用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西洋参的真正功效。

《中药大辞典》载“西洋参味微苦,性寒。功能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

传统上习用其治老年人的阴虚牙痛、咽干、咽痛。临床医生多以之与石斛同用,治舌质红绛、口干津枯,用于久病阴虚或放疗或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者有一定效果。倘不辨证而施治,即易偾事。

如《本草从新》称:“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反生寒热。”

正像上述两个病例一样。前者因体质虚寒,后者因气郁化火,都不适宜服西洋参,误服即导致疾病愈陷愈深。

某些广告称西洋参能增加智慧、振奋精力,这是一种误导,它淡化了体质辨证,忽略了药的特性,把西洋参说成是妇幼老少、四时咸宜的补品。如若否定了中医基本特色,在临床上就容易产生治疗与症状的不合,从而给病人带来损失。

例如我诊治的北京一位高级干部,患冠心病,胸闷胸痛,形寒体倦,明明是阳虚阴凝,她却以西洋参作为强身之本,病久不愈,来沪时脉搏仅每分钟约40次。我急以大量温阳之品,病随安康。可见,西洋参药性平凉,用之不当也能耽误病情。

又如治吴县老翁某,心衰,四肢竟年不温,但自觉内热,渴不欲饮,病者不论此证为真寒假热,大服西洋参,发展成面浮跗肿,终至不起,央我诊时,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桂附以消阴霾,幸获转危为安,现仍健在。

有人说中药之道,吃不坏人,上述事实,可证其妄。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颜德馨医案医话集》(2010)丨作者/颜德馨,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编辑|景天 视觉|花椒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