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共21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永不失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以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学校而言,如果仅仅停留于“骨架”的搭建,而没有“血肉”的充盈,学校何以充满生机活力?

每日行走在400余亩的校园里,不断与3000多名师生迎面相遇,我关注的大多是问题、秩序等静态现象或结果,思考的是流程、制度、组织等解决办法或思路,于走动中,实现了问题的消除和漏洞的填补,也提升了管理效率。这是多年的习惯,不断强化着我固有的思维,能快速解决问题,自己也乐在表面的成果之中。

直至与学校曹老师的一次偶遇,方让我有所醒悟。

曹老师是一位个性严谨、平时不苟言笑的班主任。一次高三师生集会时,我在台下遇到了曹老师,她满面笑容地和我打招呼。虽然当时只是一瞬间,而且因周围音乐声嘈杂而听不太清楚,但是那微笑令我记忆深刻。

以往虽时常相遇,但她微笑的脸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我突然记起,不久前一个漆黑的早晨,我在教学楼走廊看见不远处有一位教师走过来。因为天气昏暗,而且她用衣服把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风,直至走近打招呼时方才辨识出是曹老师,询问后我得知她因重感冒全身发冷,提醒她注意身体后我便走进了教学楼。

此后,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曹老师一家人为班级学生煮汤圆的视频,纵然发着高烧,仍早早到班巡查。

也许是一声问候,或是转发的视频,或是肯定的话语,让一向严肃的曹老师满面春风地和我互相问候吧。时间过去两个多月了,但那场景、那微笑,仍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不禁反思,每一天,人来人往,我眼中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我虽然走出了办公室,但自己的双眼仍被“理性”所遮蔽,大脑被事务所挤占,与广大师生只剩下匆匆而过了。在工作导向、理性视角的严密控制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只剩下“有效”“数据”“结果”等词语。如今,我方才意识到,自己沦陷在学校“管理”之中,掉入浮于事而轻于人的“陷阱”之中,看见的教师,也只是“工具人”“工作人”。

于学校管理而言,不管是宏伟的愿景,还是清晰的架构,往往只存在于理智的大脑中。在现实中,人或组织其实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这也就决定了过度理性的管理可能会出问题。更何况,对于以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学校而言,如果仅仅停留于“骨架”的搭建,而没有“血肉”的充盈,学校何以充满生机活力?

于每一个具体的孩子而言,教育是鲜活的、当下的、一点一滴的。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必须满怀期盼地持续注视教育关系中的主导者——每一位生动的教师。

首先,不止于工作。

于校长而言,全面了解教师的生活状态和兴趣爱好,解决影响教师工作的问题是第一步。就算无法一一解决教师的全部问题,但至少要看见这些问题,因为真正的关心首先就源于不经意的关注。观察一下对方的身体状态,评课前谈谈育儿经验等,无意中的关怀、关键时的被想到,更能让教师在真真切切的被“看见”中心甘情愿地去付出。

其次,不止于理性。

前些日子,一位青年班主任与一位家长发生了冲突。矛盾解决后,年级组长说,这位班主任一直在等我找她谈话,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心理准备,但我最终没有找她谈话。实践中,能言善辩是管理者的必备技能之一,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滔滔不绝的话语会如一块块砖,筑起的高墙不仅阻碍我们看到彼此,更会淹没教师的真实情感与当下的状态。

学校看似一个理性之所,实则情感暗流涌动。教师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但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劳动。所谓“看见”,就是要感其所受、听其所述、体其所情,无声的行动往往比严肃的文字、严谨的话语更加温暖。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在压力越来越多元的今天,若管理仅限于工作导向,只重视任务的完成而忽略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不仅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最后,不止于问题。

事物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发现问题的意识、正视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魄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保障。但对于学校管理,问题导向并不是绝对的。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高二语文课。有着近20年教龄的罗老师,课上得很普通,既没有教师的激情澎湃,也没有学生的欢呼雀跃。如果从问题视角审视,是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比如课前设计未完成、节奏缓慢等。

可是,为何她的教学质量一直很高?

我观察到,一节课有21名学生获得了表达的机会、互动的时间。教学不就是个体的、慢的艺术吗?当晚,我专门写了一篇听课反思分享出去。

找问题是最容易的,但也最容易抑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谓“看见”教师,就是要“看见”他们的智慧,重在激励,才能推动教师走出自我革新的第一步,并构建起自我激励的正循环。学校是一个心与心碰撞、智慧与智慧碰撞的空间,我们寻求的应该是于日复一日中的反思与创新。

学校是由一个个自组织组成的生态系统,教师的生命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质量。若教师的感受、付出与创造被忽视,那么换来的可能是敷衍、排斥和抗拒。

唯有“看见”每一位生动的教师,让其感受到被重视与理解,才能凝聚起

教师自我“绽放”的强大力量。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