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还在用脚步,丈量人类文明?
——《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绸之路》驴友见面会
⏱️ 2024年12月22日15:00—17:00
嘉宾: 张信刚、罗新、李礼
新浪微博 @理想国imaginist 、视频号 @理想国imaginist同步直播
对谈嘉宾
同行人
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历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等。著有《大学之修养》《大中东行纪》《文明的地图》《丝路文明十五讲》《大丝路行纪》等关于教育、文化与文明的中英文著作13部。
同行人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月亮照在阿姆河上》和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同行人
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博士,曾任人文地理刊物主编、《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等。著有《求变者:回望与重访》《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录》等,新近出版《失败:1891—1900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你心里认为的草原,如果按照一幅画卷的方式来打开,会是咋样的呢?
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绸之路》张信刚作者年轻时正是这么想的,他对草原产生了一种浪漫的感情。从中学时他就知道呼伦贝尔草原,当时生活成长在海外,所以也只能在悬想之中,云游草原大陆。
而从1978年开始,初次到呼和浩特,张信刚作者“用脚步书写”的草原丝路大行纪,事实上就已经开始了——
1987年到2015年,七次去新疆北部;
2009年到2015年,五次到哈萨克斯坦;
2000年和2010年,两度去莫斯科及其附近郊区旅游,并特别到喀山参观;
2005年,访问罗马尼亚;
2011年,访问乌克兰;
2012年及2015年,访问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和图瓦共和国;
2018年夏秋两季,三次到内蒙古各地;
2019年秋,从莫斯科乘船全程游览伏尔加河;
2019年秋,游览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共和国……
随着对丝绸之路展开研究,张信刚作者更认识到,草原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的草原都在退化。
一方面是人口增加,城镇和矿场的兴起挤占草原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气候的变化令草原植被普遍减少,趋向荒漠化。所以,我们的牧业在逐渐甚至是急剧衰退中。当然,邻国草原退化的程度就更是令人担心。
草原,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为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个杰出的理解,简单来说便是:地理决定文明,文明决定历史。
2011年,张信刚教授将游历大中东各国的经历出版成书,亮相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大中东行纪》,以历史的纵深和国际政治的视野,让互联网还不发达时期的读者,近距离感受了中东各地的风土人情,更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上长期的文明交融与硝烟。
与此同时,文明旅程仍在继续。
2024年,张信刚教授出版新著《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绸之路》,正是“大丝路行纪”系列的第一部,着眼于草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
置身边境口岸,畅游贝加尔湖东西两岸,欣赏图瓦人呼麦,搭火车去阿斯特拉罕,站在30多米高的成吉思汗像上俯瞰蒙古高原……这些对我们来说或陌生或熟悉的名词,在他的笔下都成为鲜活的存在。
都说,最好的风景在路上。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在旅行中,我们能获得什么?还需做好什么准备?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旅行又意味着什么?
为此,张信刚教授携其新著《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绸之路》,与两位同样步履不停、笔耕不辍的历史研究者罗新教授、人文地理刊物李礼前主编,分享各自用脚步书写的“访古探今”。
来吧,一起上路,同行的人比风景更重要。
相关图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