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街道境内汉丰寨一块巨石上,阴刻有“莲峰山汉丰寨”六个大字。旁边还有138个楷书阴刻小字,其中七言律诗二首。
其一
偕我童蒙游汉丰,峰峦矗起半霄中。
千门万户排垣北,四水三江出蜀东。
雾幕云移长结彩,天梯石栈自连通。
苍苍既已开奇境,更以人工助化工。
其二
携梃南峰顶上游,心清目旷气横秋。
远观陕广三千界,近俯绥夔十二州。
四壁巉岩凝汉表,万重霁彩笼山头。
志怀佐主难忘酒,饮罢赓歌兴未休。
诗人于1852年(清咸丰壬子秋九月)秋高气爽的日子,偕同学生游览南山汉丰寨。“南峰顶上”,巉岩霁彩,诗人“心清目旷”,饮酒高歌,兴致蛮不错的。站在高高的石头寨子上,目光透过寨垣的垛口,看到不远处的开县城,长街千门万户,屋宇鳞次栉比;东河、南河两条河水汇合于老鸛嘴,形成彭溪;加上在渠口纳入的浦里河,汇成小江,注入长江,出蜀东流。汉丰寨地处南山上,高耸半霄云中,诗人登高望远,除了眼前繁华的城池、流淌的河流,似乎看到了绥定(达州)、䕫府(奉节)等地,似乎看到了更远陕西、广东之外。人们辛勤的劳作和大自然奇妙的环境,无不体现出造化之功。诗人心情舒畅,不免豪兴勃发,推杯换盏,赓歌不休。
赏析到此,却不免生疑:这两首好诗的作者到底是谁。据笔者见到的资料,《莲峰山汉丰寨》(七律二首)的作者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石泉文”说。长江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的《开州古韵》第24页和282页,都称“乡士石泉文描写其(汉丰寨---引者注)高峻的七律诗二首。”
二是“文本清”说。重庆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千年开州》第190页,称“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秋九月,乡士文本清写了两首七律,刻在毗卢寺汉丰寨旁一座巨石上。”
三是“乡士石泉文本清“说。1991年开县文化局编修的《开县文化志》(手写稿)、2010年开县文广新局订正本《开县文化志》(打印稿)均称:“县南15公里的毗卢寺旁,有一巨石壁立,上有清咸丰壬子秋九月,乡士石泉文本清题刻的七律诗二首。”
略加对照,不难看出,第三说是源,第一、二说是流,衍生出来的。为什么?“乡士石泉文本清”7个字是最全的,除“乡士”2个字外,第一说撷取的“石泉文”,第二说撷取的“文本清”。没有争议的是“乡士”二字,大家都认为诗人是开县本乡本土的读书人,从首句看,还可能是位教育“童蒙”(发蒙就读的儿童)的先生。持第一说的可能认为,“乡士”称谓(可算个“职称”吧)后,“石泉文”3字是人名。但是让人费解的是“本清”2字,是什么意思呢?第二说,原是本文笔者我的见解,认为职称之后是籍贯,“石泉”当是诗人的出生地和住址。因为古人“行不改姓,坐不改名”,自报家门常常要报籍贯的。我们看《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是赵云,“常山赵子龙”常常不离口。写文章更是职称、官衔、籍贯、姓名一样不落,比如清咸丰三年(即题刻七律二首的第二年)出版的《开县志》的3篇序言,第一篇落款“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四川䕫州府知府、商城黄铭先谨序”;第二篇落款“署开县知县、三原李肇奎撰”;第三篇落款“前任直隶永清县知县、邑人陈昆谨撰。”可见,黄铭先是湖北商城人,李肇奎是陕西三原人,陈昆是开县人。写明籍贯除有区别同姓同名的作用外,还有不忘祖宗先人乃至耀祖光宗的意思。笔者以为“石泉”是诗人的籍贯。查清咸丰《开县志》,没有见到石泉二字。查1980年代《四川省开县地名录》和近年出版的开县政区地图,临江镇有石泉大队(村),这是开县唯一的“石泉”。据说,此地文姓人家不少。陈昆生长于开县九龙山脚桃溪河畔,自称“邑人”,其著作有《小桃溪诗抄》、《小桃溪文抄》等。于是认定,文本清是“石泉”人大约有几分合理吧。
第三说,“乡士石泉文本清”,是否可以理解为诗人姓石名泉文字本清?
诗人是个“乡士”,没有功名,没有官衔,真是名不见经传。从诗中“偕我童蒙游汉丰”,可推定诗人是位教书先生。县志中的“莲峰书院”可能就在这莲峰山附近,诗人大约执教于此罢。陈昆与他是同时代人,在咸丰三年(1853)《开县志》中有陈昆自己和哥哥、叔父、同窗的姓氏和事迹,却不见“石泉文”或“文本清”的大名和作品。害得我们费时费力地考证,至今难以定论。
不过还有些许希望。《开州古韵》说,石壁刻有138个楷体阴文小字。除两首七律112字、“清咸丰壬子秋九月”、“乡士石泉文本清”15字外,还另有11个字,可能蕴含着其他的信息。可惜照片看不清楚。或许,待全文读后会有新的收获吧。
除作者问题外,诗作本身有几处值得一议。第二首中,第2字《千年开州》作“梃”,其余作“挺”。“携”是吸物动词。“挺”是动词,不能被吸;“梃”是名词,是棍子的意思,可引申为拐杖。过去农村杀猪匠有一根铁棍,就叫梃杖,用以捅路、吹气的。作“梃”是对的。末三字“兴未修”,《开州古韵》用了别字,应为“兴未休”。《千年开州》是对的。第七句首字,《千年开州》作“志”, 《开州古韵》作“高”,查《开县文化志》手写本为“志”,应该以时间最早的手写本为准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