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王女士通过12315平台投诉成都某传媒公司,称该公司在广告页面上设置链接,消费者一触碰屏幕就自动跳转页面,相关页面上没有注明收费标准和金额,却自动获取免密支付权限,然后通过支付宝扣款成功。王女士的支付宝账单显示,2024年4月至9月,每月被扣费29.9元。未购买任何商品或服务却因免密支付被迫消费,这让王女士气愤不已,要求商家全额退款。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平台和商家在订单付款页面优先选择免密支付设置,看似便捷实则暗藏诱导消费陷阱,不少消费者都遭遇过被商家“悄无声息”扣款的情况。

现象

默认免密支付已成常态

无需操作,简化支付流程,免密支付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支付便捷性的需求。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例,开通后的免密支付额度为1000元,这表示在支付金额低于1000元时,消费者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免密支付消费场景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打车软件、租借充电宝、App充值等服务,一旦使用就默认了开通免密支付,支付渠道会根据商家发出的扣款指令进行扣款。而在部分电商平台,免密支付则隐藏在付款页面,以先享后付引诱消费者下单,在下单后就默认自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授权商户自动扣款,虽然页面有“使用先享后付即同意相关协议”等类似提示,但通常因字体过小,且消费者需要点进链接才能看到协议内容,很容易被忽视。有的平台则通过以领取优惠券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者在自动售货机上购买商品需要开通免密支付

此外,一些购物小程序也会将免密支付作为必选项,消费者必须选择“先选购后付款”才能成功购买。

12月19日,记者尝试在成都地铁4号线站点内的自动售货机购买商品,扫码后小程序页面提示需要采用“先购后付”,信息中显示,“无人货柜/门店自主选购,选购完成后自动支付实际购买的商品费用。”当记者选择不同意授权后,页面则显示开门失败。

在采访中有不少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自己在无意当中与多家机构签约了免密支付或自动扣款的服务。“包括打车平台、外卖平台、酒店信用住等10多家机构,自己看到也是吓了一跳。”一位消费者说道,开通这些免密支付功能的时间相隔太久,因此很难记清,希望扣费前平台能够及时提醒,避免消费者花费冤枉钱。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个人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用户中近六成用户在日常消费中使用过免密支付,且免密支付功能在各场景中的渗透率较为稳定,乘坐交通工具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渗透率高达76.5%。此外,免密支付也是电商平台的支付趋势,渗透率达54.9%。

隐患

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

“12月4日凌晨,未经授权我的苹果账户被扣除了两笔648元、总计1296元的王者荣耀游戏充值服务,联系苹果客服要求进行退款无果。”网友“洞察喵”发帖吐槽称,她的苹果账户被他人登录,通过家庭共享功能使用免密支付方式进行交易。“苹果公司既然推出了免密支付功能,那更应该保护好用户的资金财产安全才对。”该网友表示,苹果公司以软件方不通过为由拒绝退款,自己也将继续投诉维权。

消费者魏炜也遇到了类似遭遇,他说:“我最近都没有网购过,却收到了一包湿纸巾的快递。”魏炜告诉记者,当时收到包裹很诧异,随后翻看账单,才知道是因为点击了某平台的数据抽奖,默认勾选了免密支付,误触抽奖直接扣费。

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的事件并非个例。记者通过社交平台和消费维权类投诉平台查询发现,关于“免密支付”的投诉不少。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结果显示共有5.5万余条投诉,这些投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诉商家恶意扣款,无法退款;另一类是要求解除免密支付。记者浏览多条投诉意见发现,大多商家的回复表示将会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但退款进度却无比缓慢,让消费者十分不满。

今年11月,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免密支付已成为诱导消费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点击广告自动跳转免密支付,一些经营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小额免密支付和部分银行小额交易无短信提醒的漏洞,在各类App中植入广告链接,消费者无意中点击即被跳转扣费并自动续费;二是部分经营者在消费者需要快速支付或快速作出决策的场景中植入广告,且广告内容伪装成支付或领取优惠券页面,消费者无法仔细辨别便通过刷脸或免密支付购买了第三方虚拟产品。

说法

诱导开通免密支付或涉嫌违法

从记者的调查中不难看出,当前看似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却极易让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那么免密支付、先用后付这类消费模式存在哪些隐患?相关的政策规范为何落地实施困难?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璐璐。

张璐璐认为,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支付过程中的繁琐操作,但是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会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部分支付平台在免密支付的设计方面尚有待完善,使得支付系统存在一定不足,此类技术风险可能会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其次,是否使用免密支付的决定权在消费者,商家或平台如果没有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提示可能风险,而是通过设置小字条款默认或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行为,则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此外,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规范经营者合法合规提供服务,但为何消费者还是被套路?“立法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而法律法规从出台到具体落实,并解决现实问题,也并非一蹴而就。”

在张璐璐看来,法律法规出台后,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也需要经营者准确认识和理解法律法规所规定内容,并进行业务调整,同时还需要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积极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徒法不足以自行,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张璐璐说道。

全媒体记者 罗安舒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

审核 | 李晓龙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