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晚年回忆自己手下的3员猛将,直言:
最对不起的是陈再道,最痛惜的是陈赓,还有一位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这3员猛将都姓陈,是邓公最为信任的人,每一个都和邓公有着深厚的感情。
可为什么邓公要说对不起陈再道呢?又为什么痛惜陈赓?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3员大将之谜。
一 陈赓
解放军上百万,出名的将领不计其数,要说最出名的,还是两个名号——三杨和三陈。
所谓的三杨,指的是杨得志、杨成武以及杨勇。
而三陈,则是陈赓、陈锡联以及陈再道。
巧合的是,三陈都曾在邓公手下效力,和邓公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到了晚年,3人分别在国家不同的岗位上效力,邓公也依旧常常感慨:
最痛惜的还是陈赓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三陈之中,陈赓是邓公寄予希望最大的,也是感情最深的一个。
陈赓比邓公大一岁,他出生在1903年,而邓公出生在1904年。
1938年的时候,两人就成了战友,当时邓公在129师担任政委,其中386旅的旅长就是陈赓,副旅长则是陈再道,至于385旅中769团的团长,则是陈锡联。
从旅长到开国大将,再到组建哈军工,再到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军事人才,陈赓不管做什么,都做得有模有样,在军中他和邓公的交流最多,两人不仅讨论战术,也讨论哲学和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军早期队伍中,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兵员,由于家境贫寒,读不起书,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可陈赓不一样,他从出生起,就接受着良好的启蒙教育。
后来陈赓又考到了黄埔军校,是一期生中的佼佼者,被人称为黄埔三杰,毕业之后,陈赓又去到苏联留学。
军校出身,再加上留学经历,这让陈赓成为了部队里少有的知识分子,也因此他和邓公很谈得来。
当时军中还有句戏言,谁来了都镇不住陈赓,唯一能镇住陈赓的,就只有邓公、朱老总以及彭老总等人。
1939年,陈赓打着单身,邓公十分着急,经常给陈赓物色对象,陈赓后来和傅涯结婚,就少不了邓公的助力。
支援越南期间,邓公也派出了陈赓这员猛将,陈赓到了没几个月,就拿下了法国8个营,打得法国指挥官找不着北,战后他还仔细调查了我军指挥官,最后感慨道:
原来是陈赓在坐镇指挥,怪不得越南军队一下子大变样,搞了半天,原来是换了指挥。
陈赓峥嵘一生,原本是邓公最为信任的战友,只可惜在1961年病逝上海,这也成了邓公心中永远的痛。
同一时间,陈锡联还在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而陈再道则在武汉军区任职,三陈只留下了二陈,这无疑让邓公很是痛心。
按照陈赓的资历,大将绝对是一个偏低的军衔,除了军衔可惜外,最可惜的是陈赓大将还没有见过腾飞的新中国,陈锡联、陈再道包括邓公,都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崛起,唯独陈赓没有见到。
他辛辛苦苦组建的哈军工,直到今天也在发挥余热,新中国浓墨重彩的一笔,陈赓就这样错过,不管怎么说,都让邓公倍感痛惜。
除了陈赓之外,邓公对其他两位二陈也有不同的感慨,对于陈锡联,他直言没有留遗憾,可对于陈再道,邓公却认为自己对不起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二 陈锡联
要说三陈中,谁最没有遗憾,那肯定是陈锡联。
陈锡联年纪小,足足比邓公小了11岁,尽管年纪小,资历年轻,可他却是三陈中、甚至是全军中进步最快的。
在三陈中,陈锡联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家里穷上不起学,14岁的陈锡联就加入了游击队,打游击的时候,首长说什么,陈锡联就怎么打,大字不识的他,仗却打得很漂亮。
很难想象,没什么文化的陈锡联,竟然能在日后打出一场有名的战斗——响堂铺战斗。
这场战役我军出动3000人,歼灭了400多名敌军,缴获300多条枪、4门迫击炮,顺便还销毁了181辆日军汽车。
从战利品来看,这场仗收获不多,为什么出名呢?
那是因为这场仗极其难打,面对的不是一般的日军,而是日军引以为傲的机动队,灵活敏捷,战术多变,更要命的是,日军还布置了3个据点,随时都能赶来支援。
就算是专业的军事专家,也未必能完美指挥这场战斗,陈锡联没怎么读过书,对军事理论掌握得少,本以为这场仗打起来十分艰难,没想到的是,还真被他打赢了。
陈锡联为什么这么厉害?
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一大优势,那就是学历能力强。
陈锡联在军中的时候,首长是徐向前元帅,在徐帅的带领下,陈锡联也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别人都是只学不用,他是边学边用。
并且用到战场上后,打得还特别稳,心态也很好,险境之中不慌乱,胜仗之后不骄傲,这些品质是很难形成的,同时也助力陈锡联一路高升。
才23岁,就当上了385旅的旅长,和他平起平坐的是谁呢,刚好就是陈赓和陈再道。
抗战时期,陈锡联先是在太行军区担任第三分区的司令员,随后又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担任三纵司令员。
整个期间,陈锡联全部都是主力,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屡建奇功,飞升速度之快,几乎没人能赶上他。
1950年,陈锡联已经成了炮兵部队的司令员,其他部队的司令员有哪些人?
空军司令刘亚楼,出生在1910年,海军司令萧劲光,1903年出生,是开国大将,许光达是装甲兵司令员,1908年出生,也是开国大将,同样是开国大将的还有罗瑞卿,他是公安部的司令员。
再来看防空兵的司令员周士第,出生在1900年,在八路军中的职位足足比陈锡联高了3级,而工程兵的司令员陈士榘,则是我国的开国上将。
从建国后的任职来看,陈锡联和这批人的地位处在同一水平线,可实际上陈锡联的文化水平没他们高,资历也没他们老,随便选一位,年纪都比陈锡联大,也就是说,年纪最小的陈锡联,竟然还能和这么多司令员平起平坐。
这在我军历史上是很罕见的,这还没完,1959年,陈锡联又被调到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在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里,陈锡联是最年轻的。
到了70年代,陈锡联来到军委,叶剑英元帅有事耽搁,陈锡联则全权负责军委工作。
一个放牛娃,能做到副国级这一步,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不可能的,陈锡联却能做到。
除了陈锡联本身能力过硬外,这和邓公的慧眼识珠是脱不开干系的,早在抗战年代,他就看出了陈锡联的前途不可限量,在提拔一事上,邓公也显得十分积极。
可以说,正因为有邓公的赏识,陈锡联才能在各大岗位上为祖国发光发热,在三陈之中,陈锡联的发展也是最不可估量的一位,不管是哪个时期,陈锡联都自带光环,作为邓公的爱将,也可以说是邓公的骄傲了。
邓公对陈锡联全是称赞,唯独对陈再道充满了愧疚,经常说自己对不起他。
这又是怎么回事?邓公究竟做了什么事对不起陈再道?
三 陈再道
邓公手下3员大将,一个陈赓让邓公十分痛惜,一个陈锡联身居高位,还有一个陈再道,邓公对他可谓是十分愧疚。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本来陈再道也是一员猛将,在军中资历老,打仗勇猛,他和陈锡联是两个风格,一个四平八稳,一个则是带头冲锋。
陈再道在围剿中受伤,子弹射进了后颈,偏偏那个年代医疗用具少,就连最基本的麻醉药和消毒药也没有,时间不能再拖下去,必须马上取出子弹。
没有麻药怎么取出子弹,办法只有,那就是直接用刀子挖出来,看着陈再道的后颈,卫生怎么也不敢下手,陈再道一再催促,见卫士还不动手,他直接一咬牙,用手把子弹挤了出来。
这种忍耐程度简直到了吓人的地步,因此在每次作战前,首长都怕陈再道太拼命,徐帅还经常下令:
不能让陈再道打冲锋。
邓公对陈再道也是十分欣赏,到了70年代,陈再道已经将近70岁,那时候铁道兵缺一个司令,邓公亲自点将,陈再道再次领命,老将出马,带领铁道兵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年头。
40多万铁道兵,有老兵也有新兵,他们抛洒热血,成昆铁路、鹰厦铁路、青藏铁路、以及北京第一条地铁,都在他们手下诞生。
和平年代,铁道兵在国内修筑铁路,战争年代,铁道兵抛洒热血,在前线抢修路线,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铸起了新中国的脊梁,而陈再道则在前方领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只可惜到了80年代,铁道兵迎来了一次巨变,邓公深感军队冗杂,400多万大军,军费不够,贪腐问题又突出,为了精兵简政,邓公只好忍痛割爱,下令裁军。
在经济腾飞的中国,铁道兵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他们也被列进了裁军名单中,听到这一消息,数十万铁道兵都慌了神,裁军之后他们无处可去,为此找到陈再道求情。
这是陈再道第一次找邓公,以往几十年共事期间,陈再道从来不找上级,他认为这是办私事,可面对这么多铁道兵,这么多吃过苦的铁道兵,突然要遣散他们,吃苦的是铁道兵,享福却轮不到他们,如今说裁军就裁军,又有谁考虑过这群铁道兵的感受?
作为铁道兵的老上司,70多岁的陈再道找到邓公求情,希望能保留部分铁道兵,然而邓公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
裁军本来就引起了很多人不满,如果在铁道兵这里松一条口子,那么其他兵种也有理由要求不撤编,如果都这么搞,那裁军还搞不搞了?
不管陈再道如何求情,邓公始终没有答应,1984年,铁道兵被撤编,曾经跟随了新中国几十年的铁道兵退出了历史舞台,指战员们脱下了军装,一个个哭得不成样子,场面十分悲壮。
即便是老将陈再道,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好在铁道兵并没有全部失业,他们全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铁道兵部队解散,重新移入到铁道部,后来又改称为各工程局,到了今天,也依旧能看到不少铁道兵当年的影子。
这是时代的症结,必须根治,为了大局,邓公不得不亲手裁掉了铁道兵。
邓公深感痛心,也因此欠下了陈再道一笔债,邓公将此作为心结,认为自己对不住陈再道,即便到了晚年,邓公也经常感慨:
自己对陈再道有愧。
对比起陈锡联来,陈再道晚年的确有遗憾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三陈都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