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剑锋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当下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想干又没动力干;想躺平又躺不平,坐卧不安。
如何才能摆脱焦虑,活出通透?如何才能放松身心,活在当下?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心力。 最近找我喝茶交流的企业家,咨询的多半不是管理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
他们中的许多民营企业家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想干又没动力干,激情衰竭;想躺平又躺不平,坐卧不安,活得有些憋屈,不开心,有的甚至深度抑郁。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企业的前途陷入极度怀疑和没有信心的状态。这些企业家的焦虑和不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01 底气不足,战战兢兢
做民营企业家底气不足,战战兢兢,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催感。不受尊重、没有安全感和信心不足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目前最大心病。
02 认知局限,思维滞后
面对极度的市场“内卷”和技术快速变革,民营企业家普遍无所适从,面对基于数智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要求,企业家认知局限,思维滞后,颇感压力山大。
03 事业与家庭及二代交接班的矛盾冲突
中国许多民营企业都面临事业与家庭生活矛盾冲突的焦虑及二代交接班的焦虑。
许多企业家一心扑在事业上,但忽视了对家人的关爱、忽视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导致夫妻不和睦、子女成材不成器。
事业接力棒交给谁,交给职业经理人还是子女,子女没意愿或没能力接班怎么办?如何交?全方位交还是“垂帘听政”?还是扶上马送一程?
还有,“土猪一代”创始企业家与高学历的“留洋二代”接班人在认知与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冲突,沟通不畅,鸡鸭不同语,情与理复杂交织,文化如何传承?
所有这些焦虑和不安,我认为本质上是企业家的心理有了障碍,企业经营的“道”出了问题,内心与价值观乱了,人与人的关系被撕裂了。
企业家如何放松身心,直下承担,活在当下,一心做好企业当下的事,体验与道同行的自在?
1
道在眼前:
从热衷于“玩术”转向“求道”
中华禅主张“平常心是道” “道在眼前”,修行求道就在当下,就在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将“工作场”作为道场,热爱事业、热爱自己,专心专注做好。
企业就是在修行,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要从注重 “玩术”,回归到 “求道”。
术是技巧、工具、方法、套路之总和,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将事做准确、做成。
但只善玩“术”,而没有“道”的企业,往往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发展。
为了挣钱,为了在市场上赢,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坑蒙拐骗,可以违法违规,可以假冒伪劣。这类企业往往挣钱快,但企业“命不长”,发了财,企业家“心不安”。
“道”是什么?
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理、规律、本质,人的本性、人的信仰与价值观。
道是事物运行和发展的底层逻辑,只有回归到道,回归到本性与价值观,企业才能真正“做正确的事”并将事情做正确,才能将企业做好、做长久,做到企业家“心安”。
做企业要有信仰,要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作为宗旨和信仰,要有坚守的核心价值观,要有长期价值主义思维,要有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并能知行合一,将信仰落实到经营好企业和服务好客户。
企业家的焦虑和不安来自哪里?
第一,信仰缺失,人生价值迷茫,没有使命感。
不知为什么挣钱?为什么要做企业?只有在使命与信仰驱动下做企业,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富有激情和持续超越的精神。
第二,欲望过度而毫无节制释放。
人生为盲目的欲望所支配,放纵自己,自我膨胀,才会世路坎坷,多难多苦。
第三,没有将苦难视作一种人生常态。
企业与人生起落无常,所遇到的经营困难与人生磨难是常态,要以平常心而不是二元对立心处之。只要心如虚空明镜,远离二元对立与二边取舍,当下所做的就是与道相应,就是在求道。
求道不必向外,安住当下,做好自己,在自省自悟中相信自己,坚定信念与信心。
企业家的信念与信心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给予,不是让别人给你信念与信心,而是你本自具足,自己给自己的。
做好当下,对当下的事有正确认知,有正念、有正向思维,有正能量引领,对自己有信心,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信心,整个团队和组织就有信心。
2
佛在眼前:
长期主义不在别处,就在做好当下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具自性三身佛(佛、法、僧三宝),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即心是佛,人人即可成佛。
佛性或觉悟并不遥远,而是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佛法并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就在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之中。
但人人皆可成佛,并不等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修成六祖慧能、玄奘高僧这样的境界。
人的解脱和成佛是有层次的:
低层次:声闻觉,听到佛的言教,明四圣谛之理,断惑而解脱;
第二层次:缘觉,因某种因缘,或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解脱;
第三层次:菩萨觉,勇猛求道,得大觉,并有弘有觉的弘愿,而得解脱;
最高层次:佛觉,具一切种智,得无上遍正觉,并能觉他,而得解脱。
作为世间常人,我们只能在第一、二等次上修为。
将工作场作为“道场”,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工作与生活,在建立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基础上,自觉地依戒定慧三学去修行,不被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控制。
在工作与生活行为中彰显纯正的信仰生活、理性的因果生活、道德的现实生活, 良心的自觉生活。
使人从单一的物质生活丰盈趋向精神生活的充实,由人生价值迷失的生活趋向觉悟圆满的生活,从心灵污染的生活趋向心灵净化的生活。
将眼前的事做好,成佛的希望不在遥远的未来,“直下即是”,专注当下,自足自在,就可以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正进入从追求规模成长到高质量成长,从注重短期绩效到长期绩效,从野蛮成长到文明成长,从短期投机逐利到长期价值成长的内在转型升级与系统变革期。
摒弃投机主义与短视主义,确立宏大而长远的目标追求,长时间为之奋斗,心无旁骛,以足够的耐心和定力,长期坚持做好心中认定的大事或事业。
这种长期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然成为大多数优秀企业家的共识与追求。但在贯彻长期主义的理念与思维时,许多企业家却颇感困惑和难以真正落地。
不少企业家对我说:我十分认同长期价值主义,但问题是企业现在活着都成问题,经济下行,需求不足,市场极度内卷,当下的企业挣钱难,活下去难。企业难以正常经营、现金流短缺、核心客户流失、裁员等等。
作为当下的企业,如何以内在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这个内在确定性的“虚点”或“佛心”是什么?
如何既活在当下,聚焦眼前问题的解决,又坚定追求认定的长期目标?
如何既要手忙脚乱地应对企业目前的生存危机问题,又要有序理性地为未来发展做长期打算和准备?
用“佛在眼前”的智慧来重新认知和理解长期主义。
长期目标,需要和当下所做的事产生连接,当下专注一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长期目标建立了连接,当下就是解脱,目标的实现就不再是遥远的事,追求目标的过程就不再痛苦,而是快乐活在当下的过程。
“长期主义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脚下”。
“长期主义”的关键词恰恰是“不凑合”“当下”“就在此时此刻……”。
一个长期主义者,很少会有分别心。
他们不相信“一步到位”,不相信有什么东西可以通过“畅想”获得,而是会将完整的心力全然交付于此时此刻他们所在的公司、团队、岗位、家庭……
通过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行为,通过对工作和生活的充分参与,与周边环境的完全融合,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看问题的视角、情感的充实、心灵的感悟,获得滋养生命和灵魂成长的养分。
如果说“临时感”面对世界的姿态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总是想用机巧的“不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延迟”即时满足感的长期主义就是明明知道世界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却能用脚踏实地、专注当下的积极心态来构建内在秩序,以内心的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在“伟大的行动”和“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安放。
华为任正非提出:华为最高的生存战略就是活下去。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做好自己,活在当下,面对经济下行,主动求活,企业也就没有未来。
3
解脱在眼前:
绝不躺平,在无我中求取
佛教中,解是解除惑业的束缚,脱是去掉三界的苦果,永离苦果。解脱,就是摆脱烦恼,得到自在。
禅宗以戒定慧为手段,以求达到解脱目的,强调往生非在遥远的未来,而在当下一念。从烦恼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到底有多远?
禅告诉我们,如果把一切都放在当下,当下就是彼岸。佛禅讲的彼岸,就是解脱,解脱并不是说一死百了或就地躺平,而是指断离烦恼,内心觉醒,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爱我的事业,用心去做好当下的事,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有所成就,在无我中求进取。
禅强调“在无我中求进取”,禅宗所强调的“无我” ,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状态,它不仅意味着彻底的放下,同时也意味着彻底的承当,彻底的悦已、利他。
《金刚经》讲“离四相而行一切善法”,达摩祖师讲“称法行”,也就是行“无相六度”。
世人的进取总是与个人的名闻利养联系在一起的,总是有相的、有我的,如果所从事的事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名闻利养,他就有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往往会半途而废,他的承当总是有所保留的。
菩萨行者由于以利他度生为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名闻利养,没有我执及其所带来的种种后顾之忧和烦恼,所以他的承当和进取是勇猛的,没有任何保留。”
“在无我中求进取”的核心思想有两个方面:
一,进取的落脚点是破我执、破除我法二执,追求无我的境界,有我的进取是贪求,是痛苦;无我的进取是承当,是解脱,是真正的幸福。
二,进取的目标是以无我的心更好地利益众生。无我的进取就是把自己放空、放空以后无任何后顾之忧,然后全力以赴去修行,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
从企业的角度就是放空自己,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从客户入手,当下客户的需求是什么?痛点是什么?如何为客户解决痛点、创造价值,如何用产品与服务赢得的客户满意与忠诚,企业就能活下去并可持续发展,你的焦虑源也就消散了。
工作禅的修行是一个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智慧的过程。
生活是一面镜子,一面认识自我的镜子。工作与生活的一切逆境和烦恼,都是需要企业家深刻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好机会。
在顺境中,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但在逆境和烦恼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深层的不足,对自己的不足,要不逃避,接受不足的自己,放过自已,要回头转脑,转身向上,自我批评、自我超越,即是解脱。
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创办了企业,上了企业这条船,作为船长就别想弃船而逃或躺平不干,唯有驾驭船只驶向彼岸才是你的解脱之门。
所以,不躺平,自信精进,自我批判,持续奋斗,超越自我就是求解脱。
禅注重真修实证,在保任中证解脱。所谓保任中证解脱,什么是保任?保者,就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缘,是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圆顿的正念。
圆顿的正念就是将戒定慧圆成于当下一念,摆脱了分别取舍之心,做到“自觉、自主、自足、自在”之心。
任者,任运随缘,依圆顿的正念的力量转一切境缘为修行悟道之用,直下承当,将所有分别取舍的心,向外驰求的心、有求有得的心全部消解掉,令心安住在一种自觉、自主、自在的状态上。
从企业的角度看,当下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下企业家经受的苦难,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和磨砺,是上天眷顾你的人生经历,是未来成功的垫脚石。
伟大是煎熬出来的,熬过最寒冷的冬天,春天就不远了。
要以圆顿正念之心,坚定信念和信心,在保任中证解脱,就能逆流而上,就能忍受黎明前的黑暗,迎来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4
坦然面对生死:
超越生死,活下去是硬道理
我们的人生总是被三大哲学终极命题所困扰并心生恐惧:“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往哪儿去?”。
无论哪一个宗教派别都试图对这三大命题作出回答,但都没有给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唯有中华禅对“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如何活着”这三大命题给出了清晰而通透的答案,要战胜人与企业生死的恐惧,快乐活在当下,还需回归中华禅的生死观。
01 生死自然
人从何来?死归何处?禅宗认为人生归自然来,死归自然去。
禅学的绝对实体是佛性。佛性也称自性、心性。生命从何而来,生命源于自性,六祖惠能说:“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
肉体生命是现象,是自性所现之象,现实的心灵活动全部都是佛性(自性)的显现。
生命源于自性、生成于自性、归灭于自性。肉体生命生生灭灭,而自性无生无灭。
肉体生命有生有死,自性却无生无死,永恒存在。
什么是自性?
禅宗认为,自性即空,空即自性。自性,性空而缘起一切现象,是谓“性空缘起”。
所缘起的一切现象,皆具空性,是谓“缘起性空”。
从人的肉体生命角度来说,自性缘起肉体生命现象,肉体生命现象具足自性。自性即空,空即自性。我们凡夫俗子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世人以活的肉体为立身之本。
我们深信,有生命才有自我的一切。而生命依附于肉体,肉体依附于衣食住行,衣食住行依附于钱财,钱财来自能力、权势和名望,故世人对钱、权、名趋之若鹜。
我们时刻担心,生命无常,若小命没了,则金钱、权力、名声都失去了根基。所以,未到死时则个个忌讳说死,真到死时便惶惑惊恐,绝望无措。
立足和根基于自性的禅者,一任自己的肉体生命自然而然地生灭转换,生而不庆幸,死而不惧避。其所以如此神定气闲,就是立足和根基于自性。
在自身肉体生命变幻转换之时,自性恒常自在、毫无增减,所以面对死亡时,禅师自然是坦然自若,从容自在,因为他们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而自然的过程。
六祖惠能知大限来临,告众僧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言毕又吟一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六祖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言毕而逝。
02 生死循环
禅宗认为,生死是个循环过程,是宇宙法则的一部分。生与死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一个整体的流动,就像白天和夜晚,四季更替一样,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生死一体。
禅认为,无处不是归处,每一个存在都是生命的变现。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生生不息无比鲜活地存在着。
禅者的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一体不二,圆融无碍——我的生命殒灭之时,恰是我的生命焕现为万物生命之时。
在禅宗哲学中,生命常常被比喻成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世间万物、每个个体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中。
禅的精神是寻求自我内在的超越,追求生命地不断提升,走向觉醒。
03 生死超越
禅宗追求超越文字与概念的生死体验,因此在生死上也强调超越生死的对立。禅宗不仅把“了脱生死”作为参禅的目的,而且十分突出地强调超越生死。
禅宗认为,真正的禅者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执着,达到一种生死一如的境界。
禅者往往在实践中去体验生死,禅师们通过冥想、打坐等修行方式直接体验生死的本质,从而达到对生死的理解和超越。它启迪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死,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04 当体即空,活在当下
既然生从自然来,死归自然去,那么人在世时该如何活着?禅宗认为“当体即空”“活在当下”。
黄檗希运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乍一看不解其意,其实简单明了:若是咬着一粒米不放,你怎能吃饭?若是踏着一片地不放,你怎能行走?
自然吃饭,自然行走,一任自然,圆融无碍,流转不居,了无执着,就叫做“当体即空”,也叫做“活在当下而了无牵挂”,“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者立足于自性,此时此地皆了无牵挂,当下将外物转化为自然大化之流,吃则任食物穿肠而过,行则任地面随行而去,而禅者身心也完全处于自然大化而圆融无碍之境,与眼前事物融入同一自然大化之流。
禅语曰:“担水打柴,无非妙道,饥食困睡,便是参禅。”禅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点是一种不把“人去向何处”看得比“人现在在何处”重要得多的人生智慧。
如果不能“活在当下”,“人未来去向何处”就没有意义了。每一秒钟都要活出一秒钟的光彩,一秒钟的价值。
活着就是生命的精彩,活下去是企业最高的战略。企业家与企业健康活着就是在修禅,就是禅的最高生存智慧。
不纠结、不抱怨、不焦虑,放松身心,活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个当下,从心出发,相信明天更好,就有美好的未来。
Photo by Samule Sun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获得更多管理思想与实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