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底,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在加速“起飞”。12月2日,人形机器人公司魔法原子(MagicLab)发布视频公布产品进展——人形机器人MagicBot已进驻工厂产线,进行多项作业训练。仅相隔半月,
▲首台“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亮相 图据成都科技
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涌入公众视野。摆脱了“机械手臂”印象的人形机器人,到底进化到了怎样的阶段?从各研发机构公布的视频看,人形机器人大都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外形和身高,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以平稳、流畅的步伐直膝自如行走,还能发挥双手搬运、灵巧操作工具等稳定运动能力进厂“拧螺丝”。
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不断突破层面。近期,比亚迪、华为、小鹏、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开始布局或更新人形机器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均相继出台相关机器人产业政策。
在各地的积极布局中,成都被业界称为“跑步入局”,启动运行机器人创新中心、组建了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专注人形机器人“大脑”研发等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向着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吹响冲锋号。那么,加速“进化”的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还需要多久?下一步又该如何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
01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提到人形机器人,你会有什么印象或想象?是电影《终结者》中的“T-800”,还是《银翼杀手2049》中的“复制人”?2024年,这一想象空间在不断被打开。
本月初,在魔法原子公布的一段视频中,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MagicBot已经进驻工厂生产线进行作业训练,该公司计划明年一季度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MagicBot,同步小规模量产,并在工业、商业服务等场景落地应用。
相隔半个月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在社交平台宣布,公司已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而在Cyan青心意创正式发布的独立自研通用人形机器人动态视频中,Orca Ⅰ不仅像人一样可以直膝行走,能根据内容自主匹配情绪输出,还能精准操作咖啡机,冲泡咖啡,双臂动作丝滑流畅。
最近的热点来自于成都。在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发布迎来争先突破。
10月2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贡嘎一号”,这款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自重仅25公斤,创造了行业内的多个纪录。
12月16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线上发布了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一号,这个身高165cm、重约50kg的“大家伙”,能够轻松完成自主行走等动作展示,这也是四川首台全尺寸、直立行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天行者一号”采用了全自主研发的高紧凑一体化关节及高鲁棒性运动控制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后续将将陆续“入职”多家柔性产品制造企业,发挥双手搬运、灵巧操作工具、自主行走等稳定运动能力。
▲“天行者一号”人形机器人亮相
事实上,如果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拉远,不难发现,人形机器人赛道在今年异常火热: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今年聚焦汽车、消费电子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已进入多家车厂实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实现了完全仿人的自然行走;优理奇机器人正在酝酿“进家”计划;波士顿动力的新版Atlas机器人实现了在工厂的不同储物柜之间灵活搬动零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计划2025年开始量产……
如果把人形机器人行业比喻成一场马拉松,当前几乎都处在前1000米的起跑阶段,正迎来抢滩布局的关键窗口期。
02
千亿级产业竞速,成都“跑步”入局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据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30年有望成长为千亿元市场。
在千亿级蓝海市场之下,各种资源要素正向人形机器人赛道加速汇聚。公开报道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投融资事件达到13起,融资总金额超过20亿元。近期,比亚迪、华为、小鹏、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也开始布局或更新人形机器人。
加码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并不仅仅是资本和头部企业。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了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青岛等城市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积极布局,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推动整机产品在不同典型场景推广和应用。
记者注意到,在发布扶持政策的同时,不少地方纷纷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被业界视为“跑步入局”,成都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取得营业执照,标志着中西部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正式落地成都。仅在半年后,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首款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自重仅25公斤,创造了行业内的多个纪录,它不仅拥有最高负重比0.22和最长续航时间8小时的优势,且60%的零部件来自成都本地供应商,体现了区域内产业链的完善与协同。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
但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布局并不局限于此。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透露,团队目前正在抓紧研发难度更大的足式人形机器人,预计在12月下旬推出。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成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的频频创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的创新资源。记者了解到,成都充沛的高校院所人才资源、持续壮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已构建成熟的产业基础,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超900家,为人形机器人核心软件算法领域的突破蓄势积能。尤其是机器人全产业链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从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此外,校企合作、技术积累也是成都人形机器人产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比如,具身科技的团队成员大多拥有丰富的工业和学术背景,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使得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落地得以快速推进。
03
如何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站在风口,成都前瞻布局已经确立了新的目标——《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力争到2026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成都科创岛远景 图据成都科创生态岛公众号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技术迭代迈入爆发期,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机器人最终要叫好,更要“叫座”——如何将实验室中开发的原型转化为可批量生产的消费产品?成都不仅专注“制造”,更强调场景落地,逐步打开商用的大门。
具身科技负责人冯振宇透露,前期通过政府搭建的企业服务平台,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加快了具身本体生产,同时通过对接应急、公安、轨道等部门,深入挖掘业务需求,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接下来,‘天行者一号’将陆续‘入职’多家柔性产品制造企业,发挥双手搬运、灵巧操作工具、自主行走等稳定运动能力。”
更多创新举措已经铺展开来。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在创新科技园打造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园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此外,成都高新区将打造机器人公园,聚焦场景应用需求,提升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机器人整机研发制造能力,实现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推动机器人进入工业制造、社区养老、商业零售、农业采摘、学校医院等工作场所,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新川人工智能(Al)创新中心二期 资料图
其风正劲,成都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应用高地还有哪些拓展空间?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曾对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以及成都发展现状进行过深度调研,在其看来,成都抢抓下游高增长赛道,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是关键。比如,建立全市人形机器人场景落地协同推进机制,错位布局示范应用场景,探索构建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需求和解决方案“资源池”,征集推出一批“人形机器人+”典型示范应用场景等等。
“与此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产业转化路径,以创新能力为抓手,助力产业集聚发展。”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可以探索在养老陪护、家庭服务、迎宾接待、商超导购等多元场景中引入人形机器人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建设“人形机器人+”体验中心,并支持公共服务场景先试先用。
图文来源:成都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