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是院子里的孩子王,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实在太能玩了。

但凡有人下楼玩就一定能找到我,即便外面一个人都没有了,我宁可一个人四处晃荡也不愿意回家。

很多家长一听到我喊他家孩子下楼就头疼,因为那意味着一整天就啥正事都干不了了。

后来他们背后告状告到了家里,老爷子面子上挂不住,亲自下楼把我拽回家训了两顿。

可我也没犯啥大错,就是坐不住而已,所以训了两次不见效,之后也就放任自流了。

然而,对于我这么个天生坐不住的主儿,后来居然也能变宅,事情还要追溯到本科时。

2003年非典,学校出了几个病例,我们宿舍楼被封了几天,最开始大家还怨声载道,觉着被限制了自由。

可痛痛快快玩了几天游戏之后,都消停了。

没几天宿舍解禁了,结果大家依旧宅在宿舍玩游戏,谁都不想往外跑了。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不出屋也没什么。

后来据说疫情严重了,整个学校要封闭,留了个窗口期,我就被家里强行接回去了。

其实回家也是封闭,我就在家打打游戏上上网,最多去楼道颠颠球,不知不觉1个月封闭期过去了。

家里人叫我下楼放放风,我都懒得去,好不容易把我推出去了,我也就是到楼下颠颠球。

老两口时不时感慨,谁能想到从小不着家的货,居然成了个宅男。

前两年新冠爆发,我又被封在家里两三个月,这回算是彻底宅化了。

毕竟2003年外卖还没那么发达,手机也没智能化,更没有那么多视频游戏。

2020年可就不一样了,看书、看电影、下棋、写文章,封在家里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已经没时间打游戏了。

吃穿都从网上买,要啥有啥,恨不得屁股长在椅子上,一天都可以不挪窝。

这次封闭把宅又推向了新高度,之前觉着宅也没什么不好,这次之后发现已经不大适应出门了。

尤其餐馆商场等公共场所,仿佛给人一种陌生感,感觉进去会有危险似的。

后来我还真就认真琢磨了一下,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人本身就好逸恶劳。

之前我之所以愿意出去逛,是因为没手机没网络,呆在家里没意思。

但同样因为好逸恶劳,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又很难改变,于是直到本科,我都还是喜欢出去打个球吃个饭。

可2003的非典第一次强制改变了这种习惯,使得好逸恶劳的天性得以解放。

而2020年的新冠,封闭了那么久,算是彻底改变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所有人都变得更宅了。

大家能宅得住,说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依然可以活得很开心。

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宅在家里的成本可是相当低的。

那么反过来看,人只要不出门,消费也是相当低的。

既然大家都不消费,这个内循环还怎么循环得起来?

为了刺激消费,国家必须想办法,把宅的习惯再重新扭转回去。

于是有了之前倡导的“地摊经济”。

说实话,我是挺喜欢地摊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话很有道理。

可问题是地摊上大家能消费什么?

反正我最多也就是吃吃喝喝,至于那些小东小西的,无非也就是从拼多多进货摆出来卖,质量好不到哪去,还没有售后,谁会在那买呢?

所以地摊经济的上限也就止于烧烤麻辣烫了。

为了解决地摊的痛点,于是就有了这次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说白了,就是要把过去的百货商场升级为高档“地摊”。

这种高级地摊不但有吃的,而且有相对高质量的商品,起码比拼多多要有保障得多。

同时还要有玩的,不光是小孩骑个电动木马,还要有大人的娱乐项目,没准还可以有点球类运动场地。

总之就是吃、买、玩一条龙。

只有这样的综合零售体才可能对应“宅”,因为你出门来一趟这里就可以呆一整天,大人、小孩、老人、情侣的需求全给你满足了。

其实就是让你换个地方“宅”。

换个地方“宅”有什么好处呢?

只要你不在家,就需要服务,服务就需要人,这样就业不就起来了嘛。

将来AI会让第一第二产业需要的人工越来越少,减少的就业怎么办?

就要靠第三产业来弥补。

在诸多行业中,最后被AI取代的一定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工作。

人这种社会性动物,与他人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刚需。

把人从家里拽出来的过程就是把人从算法茧房拉出来的过程。

当你不再看那些算法强行喂给你的垃圾视频,回归到人与人的环境中去,社会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才会感到幸福。

当然,同时你的消费也促进了就业,整个大循环也就循环起来了。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又是不得不做的事。

毕竟用不了多久很大一部分工作就会被AI取代,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它可不管你在车上还是轮下。

这件事国家要管,人家拉你一把的时候你最好赶紧上车,还在那阴阳怪气的话,最后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跃迁》、《认知觉醒》、《道德经》、《周易》、《论语》、《孙子》、《职场答案簿》共7部合集均已更新完毕,
《拿捏领导》每日更新中,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