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能源是我国光伏出海的“领航员”。大多数的光伏生产商,都沿着晶科走过的路径,修炼供应链能力、出海外销寻找机遇。但如今,随着海外工厂越来越多,晶科已经开始探索从“全球制造”到“全球投资”的新模式。投资,意味着与所在地的绑定更深。这种绑定,来自对所在地社会经济的回馈,来自向所在地环境的深度嵌入,亦来自与所在地员工的融合共荣。这毫无疑问,成为了我国企业全球化运营转型案头上的新议题。
致胜人效时代·访谈录首期邀请晶科能源 CHO 刘华女士,分享晶科的新经营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改变。在刘华女士恳切、坦率的分享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数字化”“敏捷”这些硬技术如何转化成诸如“潜能”“归属感”此类软实力的清晰路径。
SAP:晶科是典型的全球化运营企业。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晶科的人才战略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刘华:其实晶科的全球核心人才战略是一以贯之的——全球化、数字化、专业化。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我们就比较前瞻地把“全球化”放在了人才战略里。正是以此为锚,在后来快速的全球布局中才跟得上步伐。
对晶科而言,全球化运营其实也可以细分成几个阶段。在光伏行业,普遍的路径是从“全球营销”到“全球制造”。但晶科目前已经开始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我们称之为“全球投资”,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走进去”是说,在过去全球制造的时代,我们虽然向海外运输产品、在海外建设工厂,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当地的“外来者”。现在,晶科通过资本投入来支持多元化业务的发展,更加关注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当地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在这样的新阶段,虽然在整体的人才战略上我们保持一以贯之,但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确实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更强调让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员工使用同一套管理逻辑。所以我们选择了 SAP SuccessFactors HCM 作为全球人才的统一管理平台。这么多年使用下来,SAP SuccessFactors 内置的流程非常贴合全球化运营企业的业务实际,多语言、跨地区操作也是不在话下,可以说是“开箱即用”。另外,光伏行业往往面临比较强的监管和 ESG 压力, SAP SuccessFactors 的数据隔离和数据保护非常完善,这也是企业迈向全球化运营的必要条件。
SAP:我们一直紧密关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运营步伐,也确实感受到“走进去”在成为企业案头的一个新议题。在这个方面,晶科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刘华:在“走出去”的阶段,管理模式往往相对简单:从中国选派管理团队,符合当地的劳动法规和合规要求即可。但随着晶科进入投资模式,我们的角色逐渐向经营者转变。对于管理人才来说,其能力模型的复合程度就要高很多了——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处理应对能力以及过往经验的匹配。
那么,这样的复合人才如何识别、如何培养?这可能是大部分全球化运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人才画像与能力模型的搭建。晶科的经验,是不要凭空起高楼。当初选型的时候,我们对这一块是下了非常多功夫的。平心而论,SAP 解决方案最大的价值,我觉得其实是头部企业、跨国公司进入现代经营之后的管理理念的积累。在 SAP SuccessFactors HCM,就内置了很多人才画像和能力模型指标。这些能力模型其实沉淀了全球优秀企业——包括500强企业——的最佳实践,而且在 SAP 的逻辑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所以你会发现,其实它在识别人才的时候很好用,在后期人才的发展、培养上也是一脉相承。
SAP:您在之前采访中提到,晶科构建全球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方式是“保持敏捷”。我很好奇,敏捷这个概念一般用在软件开发或项目管理上。如何理解敏捷与归属感?
刘华:敏捷的本质是授权。什么样的组织是敏捷的?对于小公司来说,人很少,要干事的时候吼一嗓子,也许就足够敏捷了。但当一个组织拥有几万人,分布在不同的时区,真正的敏捷其实是清晰的、体系化的管理。组织的运营理念与规范,员工有渠道快速掌握,在这个范围以内的决定都被尊重,可以发挥能动性因地制宜地做决策,这就是大型组织的敏捷。
从 CHO 的角度来说,我们最希望看到是怎么样的一种人才场景?是一个组织里的人,都感到被尊重、被信任,他们因此而敢于承担责任、向前一步。进而基于业务的新变化,去再造流程。让原本只是清晰、体系的管理,变得更加轻便、更加符合当下实际。
SAP:让每一个人躬身入局、向前一步,于是就有了归属感。
刘华:没错。给员工送生日贺卡、周年纪念礼品是实现归属感的一种方式,这些晶科当然都有。但在我看来,给员工充分的授权,帮助员工学会独立解决困难的问题,为员工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空间来实现他的理想,这才是晶科定义的“职场归属感”。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但只要沿着一个体系化的框架,我们尽量让人才释放潜能,其实这个结果往往是出乎意料的积极。
SAP:您刚才用“可爱”来形容人力资源,是因其不确定性。但企业对于人效,又一定会要求某种程度的定量预测。您会看重哪些指标?
刘华:其实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我们无法回避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传统衡量人效的指标,比如单位时间生产率,或者从财务的角度上,人事费用的比率。这样的指标晶科也会持续跟踪。
但是如果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我更愿意在经济活动、指标的要求下面,看到我们怎么能够去挖掘人、团队、领导者在组织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当中能力边界的扩展:怎么能够让团队的领导力、团队管理水平、每个员工的技能水平带来不一样的变化。通过平台的使用、通过数字化、通过 AI,让员工的认知带来更大的变化,让能力有更大的扩展。
我想,我选择这样一种人效的观察、预测方式,是因为当我们谈论人效时,不应当只关注于员工当下可以贡献的价值,更应该看到企业如何帮助员工构筑未来可持续性的竞争能力。我相信这才是一个组织生生不息的源头。
瑞仕登猎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