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一艘从普陀山到沈家门的客运轮船启航,在启航前,舟山市气象局用能见度智能观测仪和气溶胶雷达,进行了一次全航程、高精度的海雾扫描。该设备由全国首个海雾智能观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开发,即便在恶劣天气时,也能“看”清楚浓雾的分布情况,从而保障航道和港口安全。
该设备利用海雾智能监测与预报模型,形成智能识别和能见度的网格化预测,将探测手段从原本点式监测升级为360度全周期的面式扫描,只要8分钟,最远半径可达15公里,最大精度到达15米,能够成功捕捉到海雾形成、扩散和消散的全过程。通过该监测手段,能够反馈全航程的实时能见度信息,提前对突发性海雾事件做好预警准备,减少航道等港口区域的交通管制时间,减少滞留游客的情况,提升岛屿旅游航线的服务水平与港口运营管理的效率。
“海雾很狡猾,监测预报一直是个难题。”舟山市普陀区气象局副局长王坚侃说,海雾的特点是生成消亡快、局地性强,有时覆盖范围广、厚度大、持续时间长,有时分布不均匀、变化快。以往海雾来临时便会第一时间叫停海事活动,但是停航封港,对沿海地区的生产、贸易、旅游等有很大影响。
目前,浙江全省已在舟山沈家门、嵊泗岛、宁波舟山港等地建设高分辨率的监测设备,接下来还将在台州大陈岛建站。未来,实验室将推动观测成果在海洋经济、渔业养殖等更多场景中应用,从而有效减少航道、港口等区域的交通管制时间,减少游客滞留的情况,提升岛屿交通旅游航线的服务水平与港口运营管理的效率,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记者:张源 周旭辉 通讯员 张晓晨;潮新闻 。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