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学生作业中AI使用泛滥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据澎湃新闻报道,大三学生傅雪在一周内完成了7000字的结课报告,其中大量使用了GPT-4进行内容组织和图表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写作效率。这种现象在理工科和文科学生中均普遍存在,不少学生甚至私下购买ChatGPT会员,视其为“科技付费”的新趋势。

AI技术的快速进步,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助手。无论是论文润色、数据分析还是创意构思,AI都能在短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辅助。ChatGPT向公众开放的两周年以来,拥抱AI工具已成为趋势,不少研究人员、高校学生开始习惯用各类大模型来协助他们完成论文润色、编写分析数据代码和制图。

但AI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教师的深切担忧。许多高校教师发现,学生的作业中充满了AI的痕迹,原创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显著下降。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王翎子指出,学生的作品在依赖AI后,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变得空洞无物。她甚至能轻易判断出学生所使用的具体AI工具类型,这进一步印证了AI技术的普及程度。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开始探索AI技术的应用边界,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复旦大学率先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了“六个禁止”,包括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对AI工具的使用作出了详细规范。它们作为卡尺和准绳,为茫然的学生们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在这些具体的行动指南中,学生们有望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学术诚信,并在之后持续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自己与AI的“和平共处”互动模式。

在本该体现思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论文中,AI可以轻松实现大包大揽,我们在夸赞其“生产力”之余,不仅高校师生,每一个置身AI时代的人,都必须认识到: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还需用对用好。学生过度依赖AI,不仅会导致原创能力下降,还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面临挑战。技术的浪潮无法阻挡,但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能被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