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河谷盆地地形既赋予了它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与现代化发展进程。近年来,兰州的削山造城计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一计划旨在突破地理局限,拓展城市空间,为兰州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争议。
计划背景
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四面环山,市区沿黄河呈狭长分布,东西延绵5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有1.8公里。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兰州的城市发展,使得市区周边缺乏足够的平地用于建设。兰州机场也因此建在距市区75公里的地方,成为全国除拉萨以外离城市最远的机场。城市呈东西狭长带状分布,这种地形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受限,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功能分区难以得到合理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兰州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发展压力。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来建设现代化的厂房、物流园区等;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培育与发展,也迫切需要充足的空间来构建产业聚集区,吸引投资和人才。同时,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如建设更多的公园、学校、医院等,而现有土地资源难以承载这些需求的快速增长。
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兰州可开发利用的耕地资源极为有限,且开发耕地面临着生态破坏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相关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利用试点政策,为兰州探索削山造城、拓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契机。兰州试图通过合理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在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的前提下,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兰州九州开始试行推山造地、滚动开发,将荒山荒沟整理成平地,20多年后,九州经济开发区渐成规模。上世纪90年代末,兰州市对东部大青山进行削山造地工程,开拓出上千亩土地,如今成为兰州东部最大的蔬莱果品批发市场。
根据《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兰州主城区发展空间有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寻找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兰州市将目光转向了市区周边的荒山荒坡。
2012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11个省开展未利用地的综合开发试点,其中包括甘肃省的兰州与白银。这一政策为兰州削山造城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兰州削山造城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方圆25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削平荒山荒坡,建设新的城区。根据规划,这一工程将分阶段进行,其中太平洋建设集团承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计划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削平700余座荒山。
2012年6月,兰州市的专项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国土资源部同意甘肃省先行试点30平方公里,其中兰州北部新城区域10平方公里,兰州市已将该区域纳入第4版城市新规划中。2012年8月28日,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花落兰州北部。
兰州市还在城市的东北角规划了一个兰州新城,并申请了国家级“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项目。
2012年10月,“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在兰州市青白石乡白道坪村开始实施,这个被称为“兰州新城”的建设项目利用白道坪区域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开发整理,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用地。
2013年4月,碧桂园在土地市场上获得了兰州市“推山造城”项目平整出的首批4宗800亩土地,土地总出让费用超过了1亿元,碧桂园还将为此投资数百亿元。因工程产生的灰尘引发民众不满,甘肃省短暂叫停该项目,要求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后经整改重新复工。2013年至2016年,兰州市在相关政策和规划的指导下,持续推进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开发模式和管理机制。
规划布局
兰州在削山造城计划中,经过详细的地质勘察与环境评估,选择了南北两山部分低丘缓坡区域作为重点开发对象。例如,在北山区域,选择了一些植被相对稀疏、地质结构相对稳定且靠近现有城市建成区的地段,以利于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延伸;在南山区域,则结合生态保护要求,选取了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规划建设生态宜居新区,将居住功能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开发区域被规划为多个功能区。其中包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配备完善的科研办公设施、标准厂房和物流配送体系,旨在吸引国内外先进科技企业入驻,提升兰州的产业竞争力;同时规划了现代化的居住新区,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业中心、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此外,还规划了交通枢纽区,通过新建和扩建道路、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加强与城市其他区域以及外部交通网络的连接,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区域辐射能力。
在削山过程中,采用了大型的挖掘机、爆破技术等手段对山体进行开挖。首先,通过精确的测量与计算,确定开挖范围与深度,以确保山体开挖后的稳定性。由于削山后的地基多为回填土或岩石层,需要进行特殊的地基处理。采用了强夯法、换填法等技术手段,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满足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大型基础设施等对地基稳定性的要求。对于开挖形成的边坡,采用了挡土墙、护坡网、喷锚支护等多种防护措施。在高陡边坡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防止土体滑坡;在岩石边坡采用喷锚支护技术,将锚杆打入岩石内部,喷射混凝土覆盖坡面,增强边坡的抗风化和抗滑能力,确保山体开挖后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
考虑到兰州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气候特点,在削山造城区域建设了完善的水利工程与排水系统。修建了雨水收集池、水库等蓄水设施,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同时,构建了分级排水管网,将雨水和污水分别收集与处理,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有序地排出,避免积水和内涝现象的发生,保障城市建设区域的防洪安全。
削山造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大量的原生植被,导致局部生态系统失衡。许多野生植物的栖息地丧失,一些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兰州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注重植被恢复工作,通过人工造林、种草等方式,在开发后的区域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和草本植物,逐步恢复植被覆盖。选择耐旱、耐寒的侧柏、刺槐等树种进行山体绿化,同时播撒草籽,形成草灌结合的植被群落,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系统的逐步修复。
地质影响地质灾害风险增加,削山改变了山体的原有结构和应力状态,可能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风险。例如,在开挖过程中,如果不严格遵循工程规范,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新开挖的山体坡面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和排水不畅,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滑坡现象。
山体的开挖可能会破坏地下水的径流通道和储存条件,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在一些区域,地下水位可能下降,影响周边植被生长和居民生活用水供应;而在另一些区域,由于排水不畅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地下水上升,导致土壤沼泽化、地基湿陷等问题。
削山造城为兰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机遇。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同时,新的居住新区建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兰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兰州削山造城计划来看,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规划初期,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生态环境评估,充分考虑开发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各种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不能仅仅追求城市空间的扩张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例如在开发区域内保留足够的生态绿地和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削山造城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需求、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生态环境要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和功能区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城市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例如,在产业园区规划中,要注重产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居住新区规划中,要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方便居民生活。
地质安全是削山造城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实施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准确掌握地质结构和地质灾害隐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地质工程规范和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山体开挖、地基处理和边坡防护等。同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日常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安全问题,确保城市建设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削山造城计划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指标,更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权益,妥善解决居民的拆迁安置、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促进不同阶层居民的和谐共处。同时,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兰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
兰州的削山造城计划是在特殊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需求背景下的一次大胆探索与尝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生态、地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技术手段应用以及注重多方面影响的应对与平衡,也取得了一定的城市发展成果。这一计划为其他城市在处理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保护、地质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关系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大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寻求更加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路径,实现城市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与长远发展。
欢迎关注:经纬视界观
经济与地理爱好者
声明: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素材于网络,如有错误,不吝斧正。
欢迎关注经纬视界观。喜欢,请点个在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