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节气如约而至,也标志着数九寒天的序幕正式拉开,随后的天气会越来越冷,来自寒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人们对于冬至节气的重视程度,就跟我们现在过春节一样,甚至还会有专门的冬至假期。古人会在冬至交节当天扫墓祭祖,还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因此在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从自然规律来看,冬至交节当天,我国所处的北半球将迎来一年之中最长的一个黑夜,再往后白昼时间会逐渐变长。这在古人看来是吉祥的征兆,预示着新生和希望,这在古籍《汉书》中有所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古人发明二十四节气,初衷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因此也就流传下来很多琅琅上口的节气农谚,冬至节气自然也不例外。

在我国农村一些地区,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最怕冬至一日晴”,从字面意思理解,人们并不希望冬至交节当天是晴天,那冬至天晴有啥预兆?背后又有哪些说法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农谚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这句农谚说的是,如果冬至交节是晴天,就预示着到了正月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阴雨天气,反之如果冬至交节是雨雪天气,到了正月大概率是晴天。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我们可以结合这句农谚来做进一步理解。正常情况下,冬至交节当天就要开始“数九”,也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了,天气应该变冷才对,通常冷空气都是伴随着雨雪天气到来的。如果冬至天晴,就说明太阳比较毒辣,气温有所回升,这种反常气候对于庄稼生长是不利的。

冬至期间,适当的雨雪有助于给庄稼补充水分,减少冬旱发生的可能性,还可以减少来年发生虫害的概率,正所谓“瑞雪兆丰年”,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不希望冬至天晴最主要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冬至雪茫茫,来年谷满仓

这句农谚很好理解,如果冬至节下起了大雪,就预示着来年会五谷丰登,有个好的收成,这也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年景。

冬至下雪而不是晴天,就说明气温较低,这对于越冬农作物来说是好事。茫茫大雪覆盖在庄稼表面,就像一层坚固的保护膜,可以防止农作物被冻坏。等到来年天气回暖后,融化的雪水还可以给农作物带来水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这期间的天气情况自然会备受关注。这句农谚认为,冬至冷说明春节比较暖和,冬至暖和说明春节会比较冷。

冬至交节如果气温骤降,大概率和下雨、下雪有关,反之冬至天晴,就说明太阳比较毒辣,照得人全身暖洋洋的。春节是走亲访友的时候,人们更希望天气没那么冷,所以才会“最怕冬至一日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换个说法就是“冬至是晴天”,这预示着后面天寒地冻的时间会变长,甚至会延续到第二年的阳春三月。“冬至冷”,说明该冷的时候天气已经在冷了,是符合正常的气候变化规律的,到了明年春天,自然也会符合自然规律,天气会按时回暖。

由此可以看出,“最怕冬至一日晴”,人们怕的是冬至晴天,会导致明年开春后气候回暖推迟,可能会发生倒春寒,给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节的冷暖,除了关系到明年开春的天气变化后,还可能会影响到夏至的天气情况。如果冬至是晴天,说明不冷,这预示着来年夏至节气会热得比较慢。

从农业生产来说,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应该是闷热潮湿的,如果气温较低,会导致庄稼因为积温不足而减产,或出现长势不佳的情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庄稼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老话“最怕冬至一日晴”,是人们担心冬至天晴意味着雨雪较少,这可能预示着正月雨多、寒冷,甚至会影响到来年开春、夏至的气温高低,对于农作物增产是不利的,换句话说就是“冬至喜雨雪,不喜大太阳”。

这些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