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的骄傲、黄河的守护神——党柱
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不安、战争频仍的时期,中国各地都笼罩在战火与苦难之中。太行山脚下的林州市五龙镇党家岗村,作为一个偏远而宁静的村落,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历史的浩劫。黄河,这条自古以来就滋养着中华大地的母亲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却仿佛变成了一头失去控制的猛兽,频繁的水患如同无情的灾难,吞噬着沿岸的村庄与农田,迫使无数家庭背井离乡,踏上寻找生存希望的艰难旅程。
党柱,原名党得柱(1633~1645),一个在1633年出生于彰德府林县临淇(现今的林州市五龙镇党家岗村)的少年,他的家族世代以驾船为生,这份技艺在他们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骄傲与传承。党柱的父亲更是当地有名的驾船高手,他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对黄河深深的敬畏与热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党柱自幼便对驾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与向往,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在黄河上自由驰骋的出色船工。
随着战乱的加剧,党柱的父亲在一次外出避难时,不幸遭遇了乱兵的袭击,英勇牺牲,留下了年仅十岁的党柱和母亲吕氏相依为命。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党柱的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家乡,一路南下,来到了封丘县这个相对安宁的地方。
在封丘县,党柱和母亲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位善良的黄河摆渡师傅。这位师傅不仅收留了他们,还无私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驾船技艺和治河知识传授给了党柱。党柱聪明好学,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日夜苦练,很快就掌握了师傅传授的技艺,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年轻船工。这段经历不仅让党柱在技艺上得到了提升,更让他学会了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至清朝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黄河下游的封丘地段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堤溃决。洪水如同脱缰野马,肆意践踏河北岸的每一寸土地,房屋倾颓,人畜伤亡惨重,整个区域瞬间化为泽国。朝廷闻讯,迅速派遣工部侍郎作为钦差大臣前往灾区主持治理,并动员大批民工参与抢险救灾。
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党柱随同其师傅毅然投身其中。抢险现场,洪水肆虐,波涛汹涌,传统的堵截手段在如此猛烈的洪水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沙袋、石块与竹筏皆被无情吞噬,仿佛是对人类力量的轻蔑嘲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仅十二岁的党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智慧。他细致观察洪水的流向与速度,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建议:单独的小船载物难以掌控方向,易遭洪水冲击而倾覆。不妨将多条船只以绳索相连,形成弧形半圆结构,横向逼近决口,以此增强对急流的抵抗力。
钦差大臣闻此良策,当即拍板决定采纳。数艘满载沙袋、石块与竹筏的船只迅速集结,船工们小心翼翼地操控船只,向决口处进发。伴随着一声巨响,船只成功在决口处汇聚,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肆虐的洪水终被驯服,狂暴的急流逐渐平息,最终彻底被遏制。大堤上的民工们欢呼雀跃,纷纷向党柱投以敬佩的目光,他的名字迅速在岸边传开,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小英雄。
然而,危机并未就此解除。正当众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大堤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漏斗状的漩涡,这是更为凶险的管涌现象。浑浊的泥浆如饥似渴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树木、竹筏乃至黄土都被无情吸入,堤岸边缘随之塌陷,多人因躲避不及被卷入急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众人一时手足无措,钦差大臣更是心急如焚,深知若不及时处置管涌,必将引发更大的浩劫。关键时刻,党柱再次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登上小船,满载沙包与竹筏,毅然向漩涡进发。小船瞬间被强大的水流吞噬,党柱的身影也在汹涌的波涛中消失无踪。
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大堤的安全与无数百姓的安宁。他的英勇事迹迅速在黄河两岸传颂开来,成为了一段不朽的英雄传奇。
为了表彰党得柱的惊世英勇,年轻的顺治皇帝亲自颁布圣旨,敕封他为“河神党将军”,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庙宇,以供后人敬仰与缅怀。自此,党柱的名字不仅响彻黄河两岸,更被镌刻于《大清会典》、《河南府志》、《黄运两河记略》等诸多史册之中,成为世代传颂的英雄典范。他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为守护家园安宁而不懈奋斗的道路。
随着岁月的流逝,党将军的庙宇如雨后春笋般在黄河两岸涌现。这些庙宇不仅是百姓祈求平安、感念英雄的神圣之地,更是传承与弘扬党得柱治河精神的文化瑰宝。清嘉庆元年(1796年),林县知县石昂在横渡黄河时遭遇狂风巨浪,众多船只与乘客纷纷沉没,唯有他的船只安然渡过。当地人深信,这是河神党将军在冥冥之中护佑着家乡人民。石昂深信不疑,归途之中特地在林县城隍庙内增设了党得柱的牌位,并着手筹备在西院修建党将军庙。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曾任三届黄河堤防助理的王建泰调任林县知县。在巡视城隍庙时,他发现了西院中那座尚未完工的将军庙遗址,深感愤慨。作为党将军的故里,林县怎能没有一座专门祭祀他的宏伟庙宇?于是,王建泰毅然决定拨款重修党将军庙,使其重现昔日辉煌。
岁月无情,党将军庙也曾历经沧桑。上世纪50年代,因“破旧立新”运动,庙宇一度被改作民居。直至2017年,为弘扬党柱的治河精神,党家岗村及周边百姓齐心协力,在村东重建庙宇。新庙气势恢宏,占地1200平方米,大殿巍峨壮观,殿顶覆盖着黄琉璃瓦,绿剪边镶嵌其间,熠熠生辉。
如今,党将军庙已成为林州人民缅怀先烈、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激励后人勇往直前的精神灯塔。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庙会盛况空前,村民欢聚一堂,共同纪念这位少年英雄。党柱的事迹不仅在林州大地广为流传,更赢得了全国的关注与赞誉,成为中华民族勇敢无畏、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党柱,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捍卫家园,他的英勇事迹赢得了世人的无限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纪念党柱,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勇气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愿党柱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
热门跟贴